這群善男信女中亦不乏讀過聖賢之人,苦思冥想後,決定一搏,便將此事與時事聯係起來,改頭換麵,尋了一坊間說書的,宣揚了出去。於是,這起挑麵首事件便搖身一變,成了讚頌長公主及小縣主的佳話。
故事是這樣的,長公主茗琦聽聞大威邊境茂城久旱,民不聊生,夜不能寐,恰韓泠熙小縣主與母心有靈犀,竟有仙人入夢指點迷津,長公主便尋來數十名特殊生辰的男女,以仙人指示,齊聚公主府中,授以齋戒,再行上香祈福之舉。
何曾想,這群人上香祈福三日後,邊境竟真就連降喜雨,旱情得以緩解,當禦史呈送為長公主和小縣主請功的折子至天子桌前時,大街小巷幾乎要將長公主和小縣主神女化了。
天子與長公主乃一母同胞,對嫡妹自來疼愛有佳,因其遲遲不肯婚嫁總心有所愧,一直想給予最好的補償,奈何那丫頭性子倔強,認定的事十頭牛都拉不回來,更何況他這個年長如父的皇兄。加上那個便宜駙馬也是個死腦筋,當今多次在人後翻盡白眼。幸而小韓泠熙誕生了,精巧的小臉加上一副冷傲的神態,簡直就是天生的皇家人!實在太入他的眼他的心了!
於是,聖上大悅,立刻叫總管太監萬福研磨,大筆一揮,擬下一道聖旨,賜長公主府樂人樂師百人,賜京郊聽竹軒於長公主茗琦,賜茂城中最富饒之地耕縣於小縣主韓泠熙,賞上等冰蠶絲兩匹,白銀千兩,並賜宴宮中。一時,朝堂內外無不讚頌奉承的,自然也少不了眼紅者。而那幫善男信女們的心也終於落了地。
無論他人如何想,這些賞賜在始作俑者茗琦公主和其年滿五歲的幼女韓泠熙縣主的眼裏,卻是一點兒高興的波紋都漾不起。當宣旨的公公拿著甸手的荷包離去時,這母女倆難得一致地黑著臉。
瑩歌默默歎口氣,指揮著小丫環和粗實婆子們把賞賜搬進庫房。瞧著這府上最尊貴的兩位主子散發出的生人勿近氣息,下人們都訓練有素地放輕腳步保持遠離,心裏不管怎麼想的,但麵上皆一派自然平靜。
別人不曉得,但自幼跟在長公主身邊的瑩歌最清楚不過了。長公主在最爛漫天真的年紀無意撞見一個妃子為了引起天子注意,掐死了剛出生的小公主,自此是再也不願呆在宮中的。
那之後,長公主一直居住在姨母家。寧遠侯老夫人許氏是已仙逝的太後嫡妹,也就是當今聖上和長公主嫡親的姨母。
長公主在寧遠侯府上一呆就是十年,每年除了當今慶壽外,不曾再踏足那金磚紅瓦之中。唯有一次是心甘情願回去住了一晚,就是出嫁前天。
駙馬韓文明正是長公主在寧遠侯府的一次宴請上遇見的。那時,韓文明十九歲,妻亡留一孤女,而長公主才十二歲,正是少女春心萌發的年紀。
韓文明出生文學世家,一身儒氣,身形俊逸。祖上最高官至太子少傅,其父曾任翰林院侍讀。韓文明深受濃鬱的文學家庭氛圍影響,自幼喜書,十六歲已過鄉試,後因母病重棄考之後的會試,十八歲順從母親遺願娶表妹邱氏為妻,邱氏因難產而死。韓文明為母及妻守孝守身七年,方娶長公主,當時長公主已然是將近二十歲的大齡剩女。
這在世人眼裏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有說韓孝廉命好,被公主看上,命途將如日中天,有說其不識好歹的,竟然要公主為其守身七年,也有誇其孝心感天情意厚重的,自然也有說公主強行逼婚的,但女方是當時的太子現今聖上嫡親的妹子,誰又敢於明麵上多言一分呢。
好在兩人成婚後不久便有了小韓泠熙,在人前也都一直恩愛有佳。而韓文明亦不再參加科考,隻尋了個閑職,在翰林院修葺古籍。並沒有仗著長公主之風就如何。至少在當今的眼裏,這人品和行事,讓多年來嫡妹受的委屈似乎也略值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