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德等歐洲國家,電子商務所產生的營業額已占商務總額的1/4,在美國則已高達1/3以上,而歐美國家電子商務的開展也不過才十幾年的時間。在美國,美國在線(AOL)、雅虎、電子港灣等著名的電子商務公司在1995年前後開始賺錢,到2000年創造了7.8億美元利潤,IBM、亞馬遜書城、戴爾電腦、沃爾瑪超市等電子商務公司在各自的領域更是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巨額利潤。
中國電子商務始於1997年。如果說美國電子商務是“商務推動型”,那麼中國電子商務則更多的是“技術拉動型”,這是在發展模式上中國電子商務與美國電子商務的最大不同。在美國,電子商務實踐早於電子商務概念,企業的商務需求“推動”了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進步,並促成電子商務概念的形成。當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候,美國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先進和發達的電子商務基礎。在中國,電子商務概念先於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啟蒙者”是IBM等IT廠商,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需要不斷“拉動”企業的商務需求,進而引致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了解這一不同點是很重要的,這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大特點,也是理解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一把鑰匙。
在1997年和1998年,中國電子商務的主體正是一些IT廠商和媒體,它們以各種方式進行電子商務的“啟蒙教育”,激發和引導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興趣和需求。經過這一階段,在1999年和2000年,以網站為主要特征的電子商務服務商在風險資本的介入下成為中國電子商務最早的應用者,成為這一階段中國電子商務的主體。隨著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深化,隨著資本市場泡沫的破滅,網站電子商務開始跌入低穀,而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卻開始大規模進入電子商務領域,中國電子商務從2001年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企業電子商務成為中國電子商務新的主體。
這一變化是深刻的,然而也引發了對中國電子商務形勢的一些不正確看法。人們已經習慣以網站電子商務,特別是以一些“熱點”網站電子商務作為了解和判斷電子商務形勢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據。因此,一些“熱點”網站電子商務的衰落,導致不少媒體和專業人士作出了中國電子商務處於低穀、走向衰退或者幹脆從此一蹶不振的判斷,許多人因此對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產生極大的懷疑,對電子商務的優越性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負麵的、否定性的意見。
這些看法可以理解但並不正確。事實上,與表麵情形相反,中國電子商務正在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總的態勢是健康的。電子商務的主體正在由IT廠商、媒體和電子商務服務商轉換為企業,傳統企業正在大規模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其特點是堅定、有效但不太吸引“注意力”。企業電子商務是今後觀察和判斷電子商務形勢的主要視角。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因特網的普及,尤其是電子商務的出現和發展,衝擊和改變了傳統的商品交易方式,專業市場原有的功能與優勢也麵臨著極大的挑戰。麵對挑戰,浙江專業市場在實現電子商務與傳統專業市場的結合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改變了傳統的交易形態。電子商務突破了時空限製,改進了交易技術、交易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使買賣雙方搜索、談判和實施交易的速度變得更快,成本更為低廉。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銀行網上結算係統和現代物流係統以及相關信用體係、法律等配套設施的改進,電子商務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對傳統專業市場的替代作用也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