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浙江文化集群發展狀況與專業市場關係來看,客觀上說還處於“初級階段”,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專業市場銷售機製與文化產業集群升級和高質量文化小商品不相匹配的矛盾。從國際產業分工角度來看,浙江文化集群的文化小商品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的工業增加值較低,是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國際化分工的轉移對象,這使得“浙江製造”隻有屈居國際垂直分工的末端,大量低層次的出口產品處於不利的國際貿易地位,隻能以更密集的勞動力投入來換取成本上的優勢,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
但近年來浙江經濟的發展以及勞動保護法規的不斷完善,加之國際經濟環境趨向衰退,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低檔產品的競爭優勢逐漸弱化。
同時在國外,許多跨國公司紛紛在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印尼、越南等)建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基地,使中低檔產品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要想提高文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文化小商品市場競爭能力,必須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必須建設有中國特色、有中國創意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小商品製造業集群。
體現在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這一銷售平台上,我們必須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重信譽、講品牌的文化小商品。但是,由於市場布局規劃和宏觀調控手段等問題,當前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自身素質提升仍顯緩慢,表現在商品的專業集中度不高,經營者文化程度低,平均經營規模小,大多停留在前店後廠的傳統經營模式。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也不時出現攤店轉租、租金居高不下,產品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偶爾還會出現“檸檬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生產“高檔”商品的企業在專業市場上銷售的信心不足,同時也影響了專業市場整體品位的提高。
其次,從全國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的發展態勢分析,在全國許多地區憑借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交通和當地產業發展的優勢,在學習和借鑒浙江經驗的基礎上,既有政府大力推進又有包括浙江民營資本在內的各種資本不斷湧入,各地紛紛組建各種專業市場,在小商品流通行業就有高碑店白溝市場、沈陽五愛小商品批發市場、石家莊南三條批發市場、河北新華貿易中心市場等位居全國十強的商品批發市場,在浙江境內,也有大量經營小商品的專業市場,其中如浙江蕭山商業城的年交易額已經位居全國前二十名,這些專業市場經營的品種中也大量包括了文化用品、教育用品、體育用品、文具禮品、益智玩具、喜慶用品等文化小商品,使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從過去浙江的“一枝獨秀”變為目前全國各地的“百花齊放”。
雖然義烏的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在全國同類市場中仍穩居“老大”的位置,但無論是從義烏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近期經營目標的實現還是長期發展戰略的實施,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鞏固並發展其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的地位,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又一難題,義烏的文化小商品市場必須麵對這一嚴峻的挑戰,必須不斷創新。
三是生產企業自建營銷網絡、專業市場遍地開花給浙江文化小商品專業市場輻射麵拓寬帶來的問題。從企業營銷渠道上分析,近幾年,一大批中、小型製造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以後,紛紛在全國各地開設專賣店、銷售店,自建營銷網絡,逐步脫離專業市場渠道,使浙江省的專業市場失去了一批有實力企業的產品支撐。尤為嚴重的是,少數產品的大型生產企業組建企業集團,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集體脫離專業市場銷售渠道。在別的產業的專業市場,如溫州柳市的低壓電器批發市場,隨著正泰、德力西等幾個大集團自建營銷網絡,使專業市場輻射麵縮小,市場份額被分割,市場已明顯萎縮。在文化產業超常規發展的今天,在義烏和全國其他地區,已經湧現出相當數量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小商品製造企業集團,我們要關注文化小商品製造企業集團化崛起對傳統以專業市場為依托的銷售渠道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戰,在如何解決專業市場二次創業與文化小商品製造企業自建營銷網絡的矛盾的問題上,要未雨綢繆,這也是擺在我們麵前的艱巨任務。
一、義烏文化小商品市場國際化之路發展創新
我國學界對“國際化模式”的探討仍然局限在古典經濟學的整體框架中,即單向地從內部主體的角度討論其經濟力量向域外的滲透模式。然而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國際化模式顯然已經超越了這種古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