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生性教育無須談性色變(1 / 1)

小學生性教育無須談性色變

卷首開言

作者:夏靜

性教育長期以來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的一塊“雷區”,很多人對此難以啟齒,談性色變,在我國針對青少年開展的性教育一直是在比較含蓄的背景下進行的,湖北省武漢市給小學生下發了性教育教材《生命安全教育》,並納入教學計劃,引起社會熱議。武漢的小學生性教育進展如何?

●性教育漸漸走出“羞答答”

《生命安全教育》主編、武漢市教科院體衛藝教研室教研員湯佳認為,青春期有前移的趨勢,提前進行性教育非常有必要。“以疏導為主,用更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更早地掌握正確的性知識,他們才不會在問題到來時束手無策,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她說。

國內外調查研究發現:10歲以前的性教育更有效。美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傳授生育、兩性差異、性道德等知識,英國法律規定必須對5歲的兒童進行性教育,俄羅斯的性教育從7歲開始,芬蘭的幼兒園就有性教育圖書。在這些性教育開展成熟的國家,性行為的安全率升高,性病、艾滋病感染率相對較低。

而在傳統的中國式性教育中,教師隻教給學生生理器官的名稱、位置和解剖功能,以及一些基本的健康安全知識,其他的都是點到為止。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餘毅震認為,這套教材大膽地對人體知識進行介紹,普及性健康教育知識,跨出了性教育的誤區,更新了性教育理念,體現了社會進步。

武漢市教育局黨委宣傳部部長朱思標強調,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接受正規性教育的機會,並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係,從而讓他們正確地處理青春期問題。

●師資培訓驅散教學“迷霧”

在課程開設之前,湖北省教育廳就對全省教師開展千人以上的集中培訓,並進行500餘人的骨幹教師培訓,對整個教材和教學目標進行解讀;秋季開學,每周五會利用網絡研修數字平台,結合目前性教育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分專題培訓;建立期末考核機製,對教師教學跟蹤考評,落實教學反饋。

武昌區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表示,小學生性教育要考慮中國國情、民族文化和性觀念,大膽探索、謹慎對待。“教材是教學拿來用的,怎麼教最關鍵,教師要把握教育尺度和教學方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吳鍵認為,性教育是科普教育和生命教育,老師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能大方自然地談性,循序漸進,尊重學生隱私和不同觀點,注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避免傷害。

●性教育是關乎孩子一生幸福的教育

近年來,兒童性侵案、少女意外懷孕殺嬰案、女大學生失聯後遭性侵等性相關問題頻發。許多孩子由於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不知道性成熟的意義,沒有性規範的約束和性保護的意識,最終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陰影,開展青春期性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湯佳認為:“性教育是關乎孩子一生幸福的教育。性教育的缺乏導致性道德和性責任的缺失,日漸成為不容小覷的社會問題。但性教育隻是生命安全教育的一部分,這套教材關注生活的方方麵麵,目的是讓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的來源、構造和價值,從而珍愛生命,成長為全麵的人。”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