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印象·天津(1 / 3)

馮侖、顧衛平、胡時俊:商界三劍客對話天津

偉大是熬出來的。

——馮侖

先做人,後做事。

——顧衛平

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胡時俊

城市的特色和個性源自城市的自然稟賦和人文曆史。曆經600年的滄桑,天津從一個通商口岸發展成為擁有千萬人口,在我國北方頗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一個城市造就一種都市人格,對於天津這座城市的文化和市民的性格特征,在津生活多年的京、滬、浙三派嘉賓又將做何解析呢?

簡介

馮侖,萬通地產董事長,來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中央黨校、中央宣傳部、國家體改委。

顧衛平,興業銀行天津分行行長,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

胡時俊,麥購(天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省樂清人,天津市溫州商會會長。

“大哥,有嘛事找我!”

本性難移,天津人就這麼熱情,沒辦法。

——楊帆

楊帆:在以往的節目中我們遊走了上百座城市,采訪了數百位嘉賓,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城市的發展麵貌。今天我們請來三位嘉賓走進天津,談談對天津的印象,以及對天津未來的期許。

北京離天津最近,但是我感覺越近越容易看不清楚。馮主席人稱“地產界的思想家”,這麼有思想的人對天津的印象肯定也是與眾不同的。

馮侖:我第一次來天津應該是在1985年,在這裏開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改革理論研討會。當時25歲,沒有什麼錢,所以不敢亂跑,就隨便逛了逛街。

楊帆:開始認真地研究天津是在什麼時候?

馮侖:是我們來天津投資以後,泰達投資萬通,萬通又投資到了天津。

楊帆:我特別願意聽胡總談他第一次來天津遇到的一件事。

胡時俊:下火車在西站找到一輛的士,司機很熱情,“大哥你好,你去哪裏?”在我們老家大哥是一種很親熱的、很尊敬的稱呼。更難能可貴的是等下車以後,他向我打招呼說,“大哥,有嘛事找我!”這句話就把我留在了天津,直到現在。

楊帆:現在要是有可能的話,我一定找到那位出租車司機,他真的很棒,能把這麼一個人物留在天津。

馮侖:可是現在出租車司機還這麼說嗎?我偶爾也坐。

楊帆:還這麼說,差不多。

馮侖:現在少。

楊帆:本性難移,天津人就這麼熱情,沒辦法。

馮侖:現在有時候給你個名片。(楊帆:更文明了啊。)

楊帆:顧行曾經在天津上學,20年之後又來到天津工作,我們理解為是總行委派。那您個人從真心上來說,接納天津有多少呢?

顧衛平:應該說有總行委派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我自己的選擇。當時總行在安排我的工作的時候,給了我三個分行,讓我選擇一個,我感覺從我的工作經曆各方麵考慮,天津在很多方麵給人一種很親熱的感覺。

楊帆:很多人都說上海人看待所有城市的人都覺得他們是鄉下人,您怎麼看?

顧衛平:上海其實跟天津一樣的,很多上海人的觀念可能在天津這個城市的市民當中也是同樣存在的。這幾年在改革開放過程當中,上海可能走得更快一些,所以市場改革開放的洪流已經洗刷了上海人的這種觀念。

馮侖:越是農業社會,像在東北,都是俺哥俺娘的叫,好像很親熱,實際上這是人際關係模糊的一種表現,在一團模糊當中用道德來評價很多事情。上海、天津則是開放比較早,外來文化特別多。

楊帆:融入得比較早。

顧衛平:一個開放型的城市,它是多元文化交融在一起,最後影響到老百姓觀念的改變。我們天津還保留著那一種很樸實、純樸、熱情的風光,這和上海講市場、講競爭、講法治、講規則,好像不太一樣。可能這個也是我們這幾年城市發展的軌跡給市民打上的一種烙印。

容百家之長於濱海之畔

浙江,尤其是溫州的企業家的精神確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

——顧衛平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需要政府的導向。

——胡時俊

楊帆:顧行長,您習慣了上海的環境,走進天津的時候,會有行為方麵的不便和心理方麵的障礙嗎?

顧衛平:我們可能從管理上要采取有別於上海的策略。在上海是我叫你做這個,你去做,你做不好就不要來找我,但是在天津,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當中,他碰到困難就會去問老板,在解決問題這方麵的主動性不是很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