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國—東盟博覽會將會成為推動廣西與東盟國際科技合作的“火車頭”。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一個“11國搭台,17億人唱戲,60億人喝彩”的國際性盛會,提供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互助合作、攜手發展的平台,使中國和東盟10國的企業更好地溝通、交流,並最終促成合作,取得共贏。中國—東盟博覽會搭建了一個國際科技合作的平台。在首屆博覽會上,南寧市共簽約內外資項目72個,涉及金額282億元,簽約的工業項目技術含量高,投資規模大。
3.大力推進廣西與東盟國際科技合作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更大規模、更加頻繁、更為緊密的方向發展
近年,廣西與東盟國際科技合作得到加強。廣西與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在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種質資源引進、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魚類病害防治技術及醫藥和醫療衛生等方麵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2年6月中越兩國科技部共同投資,由廣西農科院和越南河內第一農業大學共同實施,在越南建立了中國在東盟國家的第一個國家級農業科研推廣基地——“中越農業綜合技術示範研究推廣基地”。此外,合作創建“中國適用新技術新產品(越南)展覽會”展示舞台以及“中越科技貿易網”信息平台等。1984~2002年,廣西在東盟各國投資項目42個,協議投資總額4416.36萬美元,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額3089.34萬美元。總的來說,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國際科技合作規模小,目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推進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國際科技合作,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廣西與東盟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是:在技術引進方麵,主要是廣西沿海港口工程技術合作、沿海石油工業技術開發合作、糧油深加工技術合作、會展人才培訓與城市管理技術合作等。在技術輸出合作方麵,包括廣西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輸出、種業技術輸出、水電工程技術輸出、機械工業優勢技術輸出等。
(四)建立廣西東盟人才培養開發基地
1.建立廣西東盟人才小高地
依托廣西民族學院、廣西大學、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和廣西師範學院等院校,借助泛珠三角區域各省區的力量,建設麵向泛珠三角地區和全國的廣西東盟人才小高地。支持和加強廣西民族學院的東南亞語言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和重點學科以及廣西各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培養從大專到本科、碩士、博士等多種多樣和多層次的東南亞語文化和中國語言文化人才。同時,各大專院校開設一些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的選修課,為非外語專業學生教授一兩門東南亞語言,擴大東盟各國語言在學生中的普及麵。
2.構建區域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人才資源合作開發基地
充分利用廣西各高校外語教育資源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各國之間廣泛開展外語教育與人才培訓的合作;推進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科技、學術交流和研究開發合作;強化國際經貿知識的普及教育,在各層次國民教育中開設東南亞知識、FTA知識、WTO知識教育課程;開發區域性、國際性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培訓網絡。
四、發展壯大會展旅遊業,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奠定堅實的產業支撐
會展和旅遊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存在一種共生互促、相輔相成的產業聯係。豐富的旅遊資源、完善的旅遊設施、優秀的旅遊服務,對贏得會展客戶、推動會展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近年來,會展與旅遊聯盟,發展會展旅遊,已成為世界會展業發展的一股強勁勢頭。世界第一大展覽會大國以及第三大的會議大國——德國,2003年推出旅遊的第一個主題便是:“德國商務之旅,通向成功之路——歡迎蒞臨德國展覽及會議”。這是德國旅遊局第一次將商務旅遊列入旅遊推廣主題項目。德國已經看到了會議產業及商務旅遊的巨大經濟潛力。據德國會議推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在德國大約11000個會議場所——既包括會議中心、酒店,也包括修道院、鄉村會所和博物館,舉辦了130萬次活動,有6900萬人參加,產生的總收入達493億歐元。這一數字比1999年增長了14%,而過夜停留人數也從1999年的6500萬人增加到6760萬人。這一年,在德國酒店的入宿者中三個有一個是與會者。德國會議產業吸收了97萬名全職工作人員,成為德國旅遊業第三大直接或間接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