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明不白

科技與人文

作者:梁盼

如果說永王叛亂最大的受害者是李白,那麼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高適

《新唐書》的“五行誌”裏有一則消息,說至德二年(757),有兩條大蛇鬥於南陽門之外,一條死了,一條勝利,還爬上了城樓。至於是哪座城池的南陽門,《新唐書》無載。這隻言片語的記載,很像春秋時期鄭國國都南門下,城內城外兩蛇相鬥的故事。

鄭國的“八卦”很靈的,城外的蛇咬死了城內的蛇,結果不久,流亡在外的鄭厲公,從城外殺進城,奪得王位。唐代的“五行”記錄,畢竟比一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要理性很多,同樣城門外的兩蛇相鬥,卻沒有與任何重大事件緊密結合在一起,反倒戛然而止,不痛不癢地就蛇論蛇,好沒意思。

其實,至德二年的確有大事,那就是永王李璘因涉嫌叛亂被兄長唐肅宗剿滅。唐肅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兒子,他爹被安祿山趕到四川後不久,他作為太子,便在今寧夏靈武縣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當年,李亨曾向他爹李隆基建議,安祿山必反,要先下手為強,除掉這個禍患。可惜,李隆基太自信,根本不聽,後果很慘。懷著極大的愧疚,李隆基默認了兒子李亨“上位”的既成事實,他本人就做了太上皇。

可這個太上皇也不是吃素的,趁著還有很大的權力,李隆基還留了一手,馬上任命自己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帝國南方的統帥,授意他在江南招兵買馬,直接走海路攻打安祿山的老巢幽州。李璘當然高興,可肅宗聽說李璘一到南方,就有了長期霸占南方半壁天下的雄心,他就馬上下旨,叫李璘回四川成都,與他們的爹李隆基呆在一塊。李璘卻不是聽話的主,見到這麼好的機會,他根本不管他哥的旨意,堅持在江南搞“敵後武工隊”。

李璘到南方後,恰好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也逗留在安徽、江西一帶。李璘早知李白的大名,便多次邀請李白給自己做幕僚。李白人雖浪漫,但心中也如杜甫一樣,老想著建功立業、“文治武功”。經不住誘惑,李白就上了李璘這條船。安史之亂主要是北方在打仗,南方歌舞升平依舊。李璘充分利用南方的人力與財力,順長江東下,一路高歌猛進,遵行既定政策,打算開著艦隊從長江出海口進入東海,再走海路,北上取幽州。

李白雖喜歡搞政治,卻沒有太敏銳的政治嗅覺力。他看到李璘形勢一片大好,也跟著興奮起來,為李璘寫出了組詩《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的兩句:“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很讓李璘受用。要知道,“文皇”指的是唐太宗。李白的意思再明確不過了,他是把李璘比作唐太宗,把李璘的軍事行動比作李世民當年渡過遼河,親征高麗。

詩歌雖然可以誇張,但在古代,尤其是在當時李璘與肅宗複雜的競爭局麵下,李白把李璘誇為堪比幫助父親李淵建立唐王朝的李世民,那就有很大的傾向性和政治性了。至少,反對者可以充分解讀這兩句詩的“背後之意”。

果不其然,詩歌的墨跡還未幹透,肅宗便開始動手,把李璘定性為叛亂分子,派軍加以鎮壓。李璘大敗,接著被殺。這下可好了,李白算是做了炮灰,清算李璘的同黨,他就有份了。還好,他沒有在戰場上直接被俘或被殺,而是從江蘇逃往江西,在九江被捕入獄,初審定為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