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像這樣的烈士家屬,在三十裏屯那邊並不少。
相比之下,劉家就不那麼受重視,被欺負也不少見,沒什麼大損失,就是膈應人。
白玉姍搖搖頭,哪有什麼真想不明白的,隻是看願不願意罷了。
她不想提過去的事情,就說:“你都當奶奶了,我也想抱孫子了,現在平安有穩定單位了,給他介紹的人並不少,就是沒有滿意的。”
提起兒子,白玉姍的話就多了,“這次能來京市,就是平安替單位解決了一個一直以來的大問題,挽回了損失,單位獎勵他的旅遊。”
喬母給白玉姍倒了一杯茶,兩人接著孩子的事情一句接一句地聊著,氣氛愈發融洽。
時間真的能改變許多東西,她們在當姑娘的時候,哪裏會預計到現在的日子呢?
孩子們的事情聊多了,白玉姍整個人也放鬆了。
有一件事,她覺得有必要跟喬母說,“其實當年,爸爸媽媽他們離開海市前,我跟他們聯係過的。”
“他們打算去寶島,跟著那位大人走。”
雖說那時候戰亂,但是企業家也不少的,支持自己的看好的隊伍和領導人,提供最大的物資和金錢支持,在當年並不少少見,白家就是如此。
喬母聞言也不大意外,“你還記得表哥嗎?鄭家的鄭如肅,他一家去了美國,之前和我聯係上了,他說沒在那邊看到爸媽他們的信息。”
“寶島的話,他也托人打聽過,都沒有消息,他們很可能沒留在寶島,去了其他地方。”
白家跟隨那位大人走,但不代表是死忠,或許中途發生了什麼變故,讓白家人決定改變原來的主意。
白玉姍也很清楚白家的作風,白家能積累那麼多年,眼光和決策自然是不差的。
在白家家訓中就有一條,及時止損,雖然有的時候會走錯路,但是一旦要舍棄也是非常幹脆的。
這不,她們這兩個不聽話的女兒不就被舍棄掉了嗎?
“這麼算來,他們很可能去南洋了,那地方華人多,也不失為一個好地方。”白玉姍說。
雖說寶島看著不錯,但實際上問題多多呢,想必白家是看透了才沒留下的。
在二十年前,兩岸的關係就比較緊繃,大有打一場的架勢,就這麼僵持到了這幾年,國家對寶島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國家希望能夠實現和平統一,然而寶島對此似乎好無所覺,而這兩年購買的軍備反而增多。
國家既然說要和平統一,不可能真的采用武力,畢竟這當頭上還有港島、澳島兩個地方要談判回歸時間的。
白玉姍在的地方就是個屯子,消息相對閉塞,自然不大了解大寶島以及一些國家大事的變化。
她聽喬母由寶島說到幾個經濟特區的事,眼裏的驚訝隻多不少,原來外頭已經有這麼大的變化了嗎?
白玉姍同樣出過國,不過去的國家跟喬母不同,也沒學到什麼技能。
京市她以前來過,現在覺得除了樓房多了一些,車多了一些,跟幾十年前沒太大變化。
可聽喬母一說,她不由沉默了,第一次考慮離開屯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