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學是國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學研究中異軍突起的研究領域,正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不同於傳統的經濟學研究,社會經濟學強調從經濟、社會、文化的關聯與互動中,探索經濟運行的軌跡及其約束條件,探討在不同社會文化發展條件下經濟運行的特征及演化規律。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隻能嵌入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之中,而不可能在空穀中運行。不同於傳統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社會經濟學強調研究嵌入社會結構、社會網絡關係、社會文化關係之中,探索人們的經濟行為及其約束條件,這必然更有助於揭示特定製度文化背景下各國經濟運行的特征和規律,更有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重視社會經濟學研究,對於推進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首先,種種跡象已向世界昭示,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假設和理論框架正受到深維度的懷疑和挑戰。尤其對若幹非西方世界的市場經濟模式而言,脫離了特定社會環境和製度文化土壤的正統經濟學原理,在解釋各國發展模式及其麵臨的困境時,顯得異常空洞和缺乏說服力,迫切需要開拓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視角。製度經濟學和製度分析思路及方法正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從一個側麵顯示出社會經濟學的蓬勃生命力和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其次,從學科建設角度著眼,我國社會經濟學理論及方法論的構建,將從一個全新視角豐富和擴展經濟研究的空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的互動中,找準分析經濟運行軌跡的切入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體係與方法論,盡早實現在這一研究領域同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對話。
再次,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體製轉型的高度複雜性,需要我們以創新思維來構建新的理論框架,並運用全新的方法論視角進行係統反思。而社會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方法無疑比西方經濟學的現有理論及其方法,可提供更有價值和更具現實意義的改革思路。
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經濟與文化的密切關聯,應當說已構成當代經濟學創新體係的核心命題之一,受到了人們的熱切關注。
正是在當代特定發展背景下,社會經濟學研究無論就理論層麵還是政策層麵,不但具有現實緊迫性,而且具有扭轉現行習慣性發展思路的長久價值。不僅如此,在經濟全球化和“華盛頓共識”向發展中國家日益滲透的背景下,在片麵強調經濟力量“掃蕩”一切領域的衝擊波下,經濟社會文化的關聯與協調問題,再一次擺在經濟科學工作者麵前,迫切需要對迷茫中的發展軌跡給予理論解釋和宏觀引導,使各國經濟運行駛入可持續發展軌道,步入更為人性化的發展軌道。
《社會經濟學框架與中國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研究》,是由西南財經大學王裕國、林義、張煒、尹慶雙4名教授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本書力求從一個開闊的角度探求社會經濟學的分析視角與分析方法的框架,並且運用社會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了中國現實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首先,本書以相當部分篇幅對社會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及結論問題進行了理論探索與概括;並以此為基礎,圍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層麵,著重研究了當代中國若幹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即:全球化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麵發展;現代經濟文化理論與社會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公平、效率及社會群體利益格局調整;生態經濟文化與中國可持續發展;政府、市場、社會合理邊界等。本書注重探索構建社會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論的框架;注重對中國現實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的分析論證,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與實踐意義。
本書分兩個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第1~3章)較為係統地探討了社會經濟學的理論框架:社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意義與研究範圍及研究範式,強調社會經濟學應研究經濟與社會的互動理論,不同社會結構、不同製度文化條件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等基本理論問題,拓寬現有經濟學的理論及分析框架;對社會經濟學發展的思想淵源與理論流派進行了較為係統的梳理和概括,並作出相應的評價;探討了社會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演化進程,強調曆史分析、整體分析和跨學科以及跨文化和比較製度等方法研究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