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經濟總是分布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區域不存在產業那樣的替代效應,區域協調是永恒的經濟發展主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已達到4500美元左右,進入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今後10年,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將進一步達到10000美元,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與此同時,區域發展卻很不平衡。與東部地區經濟的高速成長相比,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越發明顯。這不但直接製約了國內需求,而且加劇了社會矛盾,孕育著許多不穩定因素。在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西部地區能否抓住機遇努力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關係到2020年全麵小康目標的實現,關係到民族複興的千秋偉業。
四川是西部地區首屈一指的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四川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在整個西部大開發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四川的幅員高達48.5萬平方公裏,地形地貌複雜。省內各區域資源賦存各異,區位條件不同,發展很不平衡。促進本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是提高發展速度,盡快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的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和諧與保護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
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本專著提出通過人口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以人口流動支持主體功能區布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提出按照客觀規律,重新劃分經濟區。包括:尊重天然流域、地理區位、資源賦存等自然規律;尊重交通條件、地域分工和社會協作等經濟規律;尊重縣為單元、曆史沿革和主體功能等其他規律。為此,本專著將四川劃分為成都經濟區、沿江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中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六大經濟區各自的發展戰略、產業定位和協作重點。
漆先望負責本書第三章和第六章的撰寫,以及全書編撰。陳梅芬負責本書第一章、第八章和第九章的撰寫。陳煒負責本書第二章和第七章的撰寫。楊西川負責本書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章的撰寫。
梅琳負責本書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的撰寫。筆者希望通過自身的深入探索,為實現四川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力盡綿薄。如果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此書,關心四川的區域發展或從中受到一定啟發,我們將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