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釣魚執法”

“釣魚執法”這一“執法違法”的現象並非現代所有,中國古代就已有之。

《韓非子》一書中就記載:衛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集市的關口時,遇到某官員的刁難,客商便拿出銀子來打點一番,某官員這才放行。後來,衛嗣公對這個官員說道:某年某月某日,有位客商路過你這裏,你開始不放行,後來客商送了銀子,你就讓他通行了。某官員聞言大驚,還以為衛嗣公有明察秋毫的神奇本領,然而他卻不知衛嗣公采用了“釣魚執法”的方法。

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的時候,聽說朝廷裏有官員貪汙受賄,於是也采用了“釣魚執法”的方法:他派人假裝向一些官員行賄,結果真有一個官員收了一匹錦緞的“賄賂”。李世民得知後大怒,準備來個“殺一儆百”。裴矩聽說後連忙極力勸阻,他對李世民說道:“這個人確實受賄了,理應該處死,但這是陛下您在誘惑他犯罪。如果殺了他,於理於法都說不過呀。”李世民聽裴矩說得在理,就放棄了“殺一儆百”的打算。從此,李世民再也沒有采用這種“釣魚執法”的方法。

(陳抗美 薦稿)

古代官員的筆記本

在古代題材影視劇中,常見官員雙手捧著一個狹長的板子麵君啟奏。這個板就叫笏板。上朝時,文武百官手持笏板,將要上奏的話記在上麵,也將君王的訓令記在上麵,以免忘卻。《禮記》中稱: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

笏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根據官員的級別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笏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原則上一名官員隻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競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背笏囊的隨從,可以算當代官員隨行秘書的由來。

(安長軍 供稿)

以行為舉止定績效

古代對官員有考課製度,並將考課等級作為獎懲的依據,類似於今天的考核、考評。唐朝時,某官員督運糧食,遭風失米,司刑太常伯盧承慶對他進行考課,準備考為“中下”。其人顏色自若,無言而退,盧承慶重其雅量,改注為“非力所及,考中中”。又見其人既無喜色,亦無愧詞,又改稱“寵辱不驚,考上上”。這種以三時舉止為依據,給“上上”考第的做法,完全違背了考課以政績為主的基本宗旨。

(張大龍 薦稿)

香粉當作了點心

號稱“揚州第九怪”的季之光先生,因收藏火花和名人字畫聞名於國內外。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他給蘇聯的一位好朋友寄去一個包裹,包裹內除了幾本畫報之外,還有揚州產的化妝品“鴨蛋型香粉”。一個多月後,這位蘇聯的好朋友寄來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親愛的季先生:您寄來包裹已收到,非常感謝。包裹中的那個像鴨蛋一樣的大白球香得很,大概是貴國的什麼名點心吧,就是沒有什麼甜味道。我把它拆開後衝進咖啡裏,全家人喝了都說‘香’。如果方便的話,請再寄兩盒來。”季之光先生看到信後嚇了一跳,連忙給這位蘇聯的好朋友去了封信,說明了那個鴨蛋型的“大白球”是件化妝品,是不能吃的。

(陳抗美 供稿)

懲罰違章司機

西德有一個城市,交通秩序良好。原來該市有一種新罰章,警察一旦發現超速行駛的汽車,就將其攔住,讓它停在路旁的停車處,然後用警車把違章司機送到離城十公裏的荒郊,讓其步行返回。要知道,一個平時坐慣汽車的人,現在要步行十公裏是十分艱難的。因此,司機都不願意受此懲罰,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使行車秩序井然。

同樣,巴西裏約熱內盧市的警察亦采用一種新的懲罰手段,來懲戒那些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司機。他們在汽車前窗玻璃上貼一張寫有“本車違反交通規則”的特製紙,由於粘紙的是一種粘性極強的膠水,貼上玻璃後就很難撕下來,這就等於為此輛汽車標上了一個不光彩的記號,給違章司機很大壓力,促使其承認錯誤,並告誡其他司機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