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一塊榰案木如何(1 / 1)

劉子翬是朱熹年少時的老師,他有一首詠物詩很獨特,不僅取材樸實無華,而且寫出了生活情趣,筆調略帶辛辣,其哲理頗值得玩味:

匠餘留片木,榰案定欹傾。

不是乖繩墨,人間地少平。

何為“榰案木”?就是木工製做完工件後所剩餘的三角形小木塊,人們利用它來墊桌腳,所以叫做榰案木。既然是墊桌腳的小木塊,誰都不會將它當成起眼的東西來看待。引發劉子翬寫這首詩的,是他書齋裏的那張書桌。因為地麵高低不平,所以書桌擺放不穩。要解決這個問題,他讓書童去木匠那兒找一塊剩餘的三角木片來墊桌腳。童子照他的話去做了,把桌腳墊妥當,桌麵就平整了。此舉卻讓劉子翬觸景生情,聯想到人間有些事情的不公平,而解決這種不公平的,往往還是像小木楔一樣敢於承擔責任、主持公道支撐起危局的小人物在起作用。

其實,玩味榰案木的,不僅僅是劉子翬一人。直至明代,又有人寫詠榰案木的詩。明代筆記小品《堯山堂外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位秀才破格參加殿試,朱元璋拿出一塊榰案木要秀才現場做詩,秀才拿起筷子邊敲碗邊吟詠道:

寸木原是斧削成,每於低處立功名。

他時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間治不平。

朱元璋見這秀才有出人頭地的強烈欲望,且文思敏捷,借物抒情又恰到好處,很是欣喜,第二天就任命秀才為掌管司法監察的按察使。一個小秀才就靠一首小詩改變了命運,這故事雖然有點令人不可信,但秀才詩中的“每於低處立功名”和最後一句“要向人間治不平”,分別道出了社會底層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這種感慨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基層知識分子如果不懂得忍辱負重,又怎麼能取得上司賜權行政呢?要向人間治不平是一種願望,也體現了具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持有的抱負。讀劉子翬以及明代才子的這兩首詩,對榰案木的認識,就不僅僅是詠歎一塊木楔子了,而是揭示了官場卑微者心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