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開國大典(1 / 3)

(本故事純屬虛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那一天起,便立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目標,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迎來了勝利的那一天,並且要在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終身難忘的機會呢?

1949年9月25日,一百多名學員在一個大場院裏正吃著晚飯,指導員狄吉同誌突然站起來大聲宣布:“中央首長指示,要我們全體學員赴京參加十月一日的開國大典!”

整個場院的空氣仿佛凝固了,原本人聲鼎沸的地方一下子寂靜無聲了,樹上的鳥叫聲這會兒倒是清晰起來了,人們各自的呼吸聲也自我感覺得到。

人們的臉部表情道出了他們的思想:

男學員劍眉上揚,女學員柳葉彎彎;有的人瞪大了眼睛癡癡地發呆,有的人眼睫毛停止了眨動;鼻孔喘著粗氣,隻有自己聽見,仿佛想嗅出點味道來;有的側著耳朵,似乎沒有聽清,有的耳朵抖動了一番,想再核實一遍;更有翕動著嘴巴,儼然在問:這是真的嗎?

當狄吉重複了剛才說的那句話後,全校立刻沸騰了,大家又跳又笑,學員間雙雙擊掌以示慶賀,力大的男學員抱起了身旁的同學,在原地轉了一圈,感情濃厚的女學員紛紛擁抱在一起,跳躍著、歡呼著、祝福著,許多人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頓時,寧靜的場院再次歡騰起來。

沈澗秋此時格外思念起子三學長、景善學長來,若是他們與自己一同前來參加這盛大的典禮,那該是一件多麼令人賞心悅目的大事。

“同學們:你們說中央首長為什麼要讓我們去參加開國大典呢?”狄吉示意大家安靜後,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們中央團校是中央黨校的後備軍!”

“我們中也有黨員,幹過革命,為新中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這也是中央對我們工作的肯定。”

“我們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

“黨中央、毛主席要接見我們。”

“我們可以近距離認識領袖們。”

……

狄吉瞅著大夥交頭接耳的商量,聽著大家熱情洋溢的回答,微笑著說:“你們說的很對,但不全。”

“不全?”學員們都詫異地盯著狄吉,想知道他的答案。

“黨中央之所以將這麼光榮的任務交給我們,既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莫大的信任,更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參與,確保開國大典的順利進行!”狄吉提高了嗓門,大聲地回答。

“確保……順利……”學員們還有些似懂非懂。

“如今,北平剛剛和平解放,敵人是不甘心他們的失敗的。他們完全有可能再跳出來搞破壞。所以,中央首長給我們的任務,除了參加開國大典以外,更要起到保衛紅色政權、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作用。”狄吉耐心地將原因告訴了大家。

學員們一聽立馬明白了這其中的緣由,“指導員:請黨中央、毛主席放心!我們保證完成任務。快說說我們具體有什麼任務吧?”

“我們團校學員方隊就在國旗旗杆附近,離天安門城樓很近,我們在廣場上在時候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每位學員要記住自己前後左右的學員是誰,決不能讓陌生人混進我們的方陣裏來。”

“保衛紅色政權!”

“保衛黨中央!”

“保衛毛主席!”

不知是誰領頭喊出了口號,刹那間場院裏呐喊聲響成了一片。

興奮過後,大家紛紛準備起程,穿上剛發不久的秋裝——一身灰色的幹部服(男女一個款式)。會理發的學員,亮出手藝為大家理發,忙得不可開交。

緊張的準備工作在隨後的幾天裏進行。學校給師生進行安全保密、紀律、禮貌的嚴格訓練。還要訓練立正、稍息、原地坐下,等等,更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要訓練麵對敵機轟炸時,應該怎樣臨危不懼,保持隊形不亂的問題。

良鄉縣城,距北京有20公裏,9月30日下午5時,全校共有師生千餘人在良鄉火車站按照班次坐上敞蓬貨車,一個小時多一點就到了前門火車站。下車後,各班分赴團中央事先給租借的臨時住處。沈澗秋所在的16班借住在宣武門附近的一所小學裏。晚上吹熄燈哨後,住處似乎安靜下來了。其實,這一宿誰也沒有睡踏實,寢室裏翻身的聲音不斷,外出方便的接二連三。其實這很自然,沈澗秋這批青年幹部,參加革命工作的時間都不長,就躬逢開國大典這一劃時代的盛事,誰能不興奮,誰能不激動,又有誰能在即將參加大典的前夜踏實入睡呢?

這一夜幾乎沒有人能夠安然入眠。大夥躺在用課桌拚湊的“床”上,竊竊私語,幻想著明天的開國大典。國旗咋樣?國歌是什麼?國徽怎麼樣?毛主席會講什麼話?儀式由誰主持?如何閱兵?……指導員硬是關了燈,命令大家為了明天的重大任務,必須睡覺。

在大夥熱切的期待中,終於迎來了1949年10月1日的黎明,校方決定由沈澗秋等兩人用兩根竹杆連成一條橫幅,上書“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團校”十四個大字,在前麵領路,帶領1200多人的中央團校隊伍徒步有序地前往天安門廣場。

由於北京剛解放不久,為了確保安全,按要求師生不得交頭接耳,左顧右盼。大約在10時左右,隊伍到達長安街。約有30萬人陸續彙聚到天安門廣場,大家在指定區域麵向天安門南北站位。團校的隊伍緊隨在中央黨校的後麵,距離天安門城樓大約幾十米遠,靠近旗杆的附近,隱約可以看到觀禮台上的人。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這天早晨是陰天,當隊伍在天安門廣場集結的時候,天下起了小雨,喜慶的氣氛中又多了一份擔憂,大夥期盼著下午的大典,天公能夠作美。

沈澗秋和同學們到達指定位置後,他們兩個旗手手握竹杆分立兩頭,他前後左右環顧了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內部傳達過的信息與廣場的實景一一對上了號。

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3月25日,****中央從西柏坡進駐北平後,北平市政府和開國大典籌委會便開展了慶典儀式的籌備工作,經周副主席批準,開國大典的慶祝儀式地點選在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為主席台。

從中央團校隊伍集結的地方往正前方看是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始建於1417年,原名“承天門”,意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其建築之恢弘,備受世人尊崇。但因歲月摧殘,天安門已破敗不堪,因此,開國大典籌委會決定對天安門進行重新布置設計,力爭把一個承載著中國曆史的古老建築以嶄新的麵貌展現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