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小股東
封麵專題
作者:趙靜
“我想把自己載入中國證券市場的史冊。” 2014 年6 月10 日,小股東代理人戚夢捷在接受《證券市場周刊》記者采訪時,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戚夢捷,天健集團(000090.SZ) 三百餘位小股東代理人,在記者采訪時,他不止一次地聲明,“我發起的天健集團小股東以《委托書授權》的形式向公司提出議案,不是為了錢。”
進入2014 年,懷揣不安的小股民肯定看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波濤洶湧。一方麵,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空前強大,打擊內幕交易不斷祭出重拳;據說效用非凡的大數據分析手段,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能夠讓躲在幕後的老鼠倉紛紛現形。另一方麵,在經曆“史上最嚴IPO財務核查”及長達一年多時間的醞釀開閘後,大多數次新股並沒有通過上市後首季的業績考驗,“變臉”麵積接近四成。
這顯然不是小股東們所期望的事情!對小股東們來講,再強大的監管和一個又一個的“零容忍”,如果不能讓上市公司給投資者帶來收益,那也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就在戚夢捷演繹夢想抑或是追逐理想的同一時期,另外一個頗有想法的小股東的“大動作”也閃亮登場了。國農科技(000004.SZ)持股僅3% 的小股東,用“三年十倍市值”的提案,以及所謂“心靈培訓”的轉型方向,挑起了另一場由弱者發起的重組動議。
“這種從小股東意思表達方麵實施的法律行動,似乎真正觸及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神經。”北京市中兆律師事務所主任李江律師就此認為,“證券市場,說到底是投資者按照市場規則出牌的地方,一個健康成熟的市場,其實並不取決於監管機構的殺伐能力,而在於市場上的各種力量能否實現真正的意思自治,能否維持一種均勢。公平交易固然需要有警察站崗,但更需要市場交易的各種力量具有均衡的能力。長期以來,小股東話語權以及意思表示的弱化,某種意義上既是證券市場喪失公平的結果,更是市場公平淪陷的原因。其實,再強大的監管終究也代替不了市場主體的自我拯救。”但一個積極的信號也許會在中國股市畫上重重的一筆。A 股市場終於迎來了首隻公司治理基金。
與傳統意義上基金不同的是,這一基金選擇股權相對分散、效率低下從而導致價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作為目標,以“持股+ 征集投票權”的組合方式推動目標公司建立以獨立董事為主的董事會結構。在能夠代表和關照全體股東利益的新董事會決策製度下,重塑目標公司的財務結構、管理結構乃至業務邊界。如果新董事會認為公司非資產重組不足以整治沉屙,則建議以公開征集重組方的方式完成目標公司的涅重生。可以說,這是進入2014 年中國股市的一個新動向!
6 月3 日,遭遇“門口的野蠻人”的萬科A(000002.SZ) 的管理層再次出手增持。20 年前,“君萬之爭”差點讓萬科管理層卷了鋪蓋。20 年後,萬科股價處於曆史低點之時,“野蠻人”的敲門聲再次響起。
6 月6 日,“門口的野蠻人”也叩開了上海新梅(600732.SH) 的大門。一場控製權易主的“政變”陡然襲擊上海新梅。上海新梅中小股東聯合抗爭給中國資本市場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誰是幕後黑手
2014 年6 月9 日,上海新梅晚間公告稱,當日公司接到蘭州鴻祥建築裝飾材料有限公司(下稱“蘭州鴻祥”)的通知,稱該公司於2014年6月6日簽署的《一致行動人協議》及持股情況。由於蘭州鴻祥及其一致行動人尚未履行完畢相關的信息披露義務,公司股票將自10 日起停牌,直至其履行完畢相關信息披露義務後複牌。
六家一致行動人分別是:蘭州鴻祥、蘭州瑞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蘭州瑞邦”)、上海開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開南”)、上海升創建築裝飾設計工程中心(下稱“上海升創”)、上海騰京投資管理谘詢中心(下稱“上海騰京”)、甘肅力行建築裝飾材料有限公司(下稱“甘肅力行”)。詳見表1。
從注冊資本來看,六家一致行動人裏,資質相對較好的是上海開南。上海開南成立於2013 年10 月11 日,為新近成立的公司,注冊資本1 億元,實收資本5000 萬元,法定代表人為莊友才。與另外五家一致行動人共持有公司股份6352.35 萬股,占總股本的14.23%,超越公司控股股東興盛實業的11.19%。
數據顯示,上海開南投資持股的成本為4.91元/股,動用資金10958.73萬元,已經超過了上海開南投資的注冊資本。
上海開南背靠上海瑞南集團,實力在六家企業之中最為雄厚。上海開南的法人代表與上海瑞南的法人代表同為莊友才,此人係上海瑞南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根據上述信息判斷,此次公司控製權爭奪的主導者很可能在實質上是上海開南,或者更進一步,是上海瑞南。
畢竟隻有上海瑞南才最有實力也最有可能對上海新梅進行重組,而蘭州鴻祥很可能隻是在表麵上的發起方,用於吸收此事件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詳見表2。
6 月10 日,六家一致行動人收到上交所信息披露問詢函,要求繼續補充披露相關信息;同日,因涉嫌超比例持股未按照規定履行報告、披露義務等違法違規事項,證監會對六家一致行動人實施立案調查。
6 月13 日,上海新梅公告了《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用了大篇幅來描述了這次權益變動目的,似有“叫板”上海新梅控股股東興盛實業的意味。
上海開南等六股東認為,自興盛實業取得上海新梅的控製權以來,在長達11 年間,公司主營業務和盈利能力並未得到提升。同時,興盛實業還不斷借助新材料、白酒、文化傳媒等熱點題材高位減持巨額套現,2013 年,公司更是虧損2672.85 萬元。上述種種舉動表明其已經對上市公司轉型失去信心,或沒有能力繼續推動上市公司實現轉型。
基於上述原因,上海開南等六位股東結盟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旨在期望通過一致行動以擴大在上市公司的表決權和影響力。
六位結盟股東進一步稱,不排除在未來12 個月內對公司或其子公司進行重組。同時,未來12 個月內有意向繼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股權鬥爭白熱化
實際上這場股權“拉鋸戰”早已出現端倪。2013 年11 月29 日,上海新梅發布重大資產重組方案並開始停牌。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前一天,公司公告稱,11月27日接到上海開南通知,截至11月27日,上海開南通過上海交易所競價交易係統累計增持公司股份2231.9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觸發舉牌“紅線”。
當時,對於上海開南的舉牌目的,上海新梅方麵表示,上海開南從未與本公司就公司未來發展進行過溝通。經主動詢問,上海開南表示其舉牌為財務投資。對於上海開南的舉牌動機和後續動向,上海新梅表示將持續關注。但是隨後並無更多買入行為,一度引發市場諸多猜想。
上海開南舉牌後出具了權益變動書,否認有一致行動人。不過上海新梅的董秘表示,當時也關注到股東名冊裏有幾家新成立的公司,但上海開南說跟這些公司沒有關聯性。
種種跡象都在指向蘭州鴻祥等一致行動人的形成時間或早於此次披露時間。
如果在上海開南舉牌前,他們已經是一致行動人了,會被監管層認為超比例持股未履行信息披露規定。
興盛實業作為原第一大股東卻僅占股11.19%。為維持公司控製權,上海新梅在5 月31 日發布公告修改多項公司章程,意欲狙擊六位股東提出臨時議案。
6 月12 日公司發布一則補充公告,對此前披露的擬修改公司章程公告進行補充。其中最為明顯的一條,便是在股東持股時間上增加限製,由“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3% 以上股份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前10 日提出臨時提案”。
新增條件“必須連續12 個月持有股份”,從上海新梅定期報告中可知,前述六股東持股時間均不足一年。
同時,對於股東大會表決行使累計投票製的股東,上海新梅同樣設置了連續12 個月持股的要求,並且股東提出書麵申請後還需要董事會審議通過。另外,上海新梅嚴格限製了換屆和非換屆情形董事會更換的比例,分別為不超過全體董事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董事長當選的董事同意票比例從二分之一上調為三分之二。
很明顯,上海新梅發布《關於修訂公司章程的補充公告》,目的就是設置諸多限製條件反擊蘭州鴻祥等一致行動人。
這六個股東也不甘示弱,正式公布《權益變動報告書》,表示將通過一致行動擴大在上市公司的表決權和影響力,以股東身份推動上市公司做大做強,提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維護股東自身合法權益。這標誌著上海新梅“大股東”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權益變動報告書》中稱“上海新梅這一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違反《公司法》規定,剝奪了《公司法》賦予中小股東的股東權利, 阻礙中小股東提出議案幫助上市公司擺脫現實困境的合理訴求”。
對於上海新梅5 月31 日修訂章程的目的,上交所曾發函要求上海新梅說明四項章程修改的依據,核心是要求上海新梅出具修訂章程中“必須連續12 個月持有股份”的依據。
上海新梅為回應上交所要求,隻得再次修訂《章程》,但於6 月12 日發布的補充公告中,前述“12 個月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3% 以上股份的股東”條件依舊在列。
根據《公司法》規定,上海新梅上述所有條款,需待股東大會投票後,方可決定去留,但是有股民反映,本次股東大會因上海新梅不提供網絡投票,部分中小股民可能無緣此次表決。
隨著市場改革的深入,行政力量逐漸退居幕後,市場開始真正發揮作用,企業之間的兼並整合將成為常態,尤其是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迫切需要進行兼並重組,資本市場將在這波浪潮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小投資者的重要性將逐漸顯現出來。
小股東維權
過去二十多年的中國證券市場,要說小股東一點沒有維權意識絕對是不客觀的。但是,小股東的維權往往是事後的訴訟,動靜大一點的就是集體找監管部門來申訴,以求政府來為自己當家做主。
其實,政府是當不了這個家,也做不了這個主的。證券投資是一種民事活動,買賣雙方遵循意思自治、交易自由的原則。政府或者監管機構早就告誡股民“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了。小股民在證券市場的投資損失或者是吃虧上當,按說是沒理由找政府的。
當然,監管機構對規範市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也是不可否認的。問題是監管機構的強勢介入,也代替不了小股東的意思自治,代替不了上市公司的自我治理。這大概也是以戚夢捷為代表的小股東們逐步才感悟到的事情。
戚夢捷15 歲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十多年的體驗並沒有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他對記者稱,“起初是期望股市可能會帶來一夜暴富,隨著時間推移和年齡增長,我改變了看法,隻希望中國證券市場可以給予投資者合理的回報(戚2008-2013 平均年收益在9.5%)。但是,現在我覺得中國證券市場造假橫行,大股東硬吃小股東已成常態,所以我建議大家遠離股市,遠離資本市場。”
2014 年4 月14 日,戚夢捷代表小股東對天健集團公司投資房地產以成本法計量而不是公允價值計量持有異議,遞交臨時提案。
戚夢捷給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天健集團小股東原本所提議案共有五條:一是2013 年度分配預案由此前的向全體股東每10 股派發現金股利2.06 元,更改為10 轉15 派2.06 元;二是罷免現任董事長辛傑,改由社會招聘有能人士;三是增補董事兩名,其中一名由董秘高建柏擔任,另一名由戚夢捷擔任;四是授權董事會做出資產評估,並出具資產評估報告;五是對管理層進行股權激勵。
4 月16 日,天健集團公告表示,股東代理人戚夢捷遞交的臨時提案,因提案所代表的股本隻有2.18%,未達到公司章程所要求總股本3% 的底線,因此臨時提案不應提交股東大會審議。戚夢捷以臨時提案為工具、為中小股東尋求話語權的舉措失敗了!
戚夢捷告訴記者,他征集中小股東提案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給上市公司添堵,而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夠尊重中小股東的訴求,合理地反映公司的價值。
記者問到戚夢捷為何選擇《委托書授權》的方式維權,戚夢捷稱,“我們小股東維權沒有其他方式了,隻有通過《委托書授權》的方式達到《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要求總股本的3%才能提交臨時提案。”談起失敗的原因,戚夢捷認為,“通過這次以提交方案的方式進行維權,我深刻感受到中國證監會對於保護中小投資者完全是流於形式,議案提交之所以會失敗,與證監會的規定不無關係。而且,獨立董事製度也不能起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