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孝道的傳承,九九重陽再話孝道文化(1 / 1)

孝道的傳承,九九重陽再話孝道文化

華夏大地,曆來為禮儀之邦。九九重陽,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節點,更兼具禮儀修養之長。從孔子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到孟子的“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從《中庸》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到《孝經》的“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以“孝”為載體,經由曆史的群山掩映、名人的洗禮侵潤,不斷修養人格、教化天下,以至於圓融和諧的大同世界。

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敬老人自古就是大家耳熟能詳、身體力行的傳統美德。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的孝親佳話更是在中華大地上經久流傳。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敬老盡孝更是中華民族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一種傳統文化美德。“上善若水”,讓老人能老有所依、老有所用、老有所得,是我們應該肩負的一項基本社會責任。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用“孝”聯結著個人和社會,並以此作為社會道德教化、文化曆史傳承、個人觀念培養的重要載體。

2013年,習近平同誌在天津考察時對青年人說:“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換句話說,就是要存尊重之念、守誠信之德、開欣賞之眼、成他人之美、展寬容之懷,更多地表現在人際交往中的文明、謙讓和誠信,這既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素質,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演繹。而當前許多青少年情商培育的缺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才能懲惡揚善、激濁揚清、聚集正義、樹立楷模,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情感追求和情商底蘊。情商發掘的基礎在於情感道德的培育;而情感道德的培育,則是以家庭為根基,以孝道的方式循序漸進,緩步展開。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無疑是用來形容老人的自強不息;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更體現了對老人愛的回饋。質樸的中國人民始終秉持著“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信念,也正是這種“不爭”的心態,才讓許多人在民風式微的當下,依然可以堅守在品性高地,以一顆顆赤子之心,持之以恒、寵辱不驚、俯身甘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美之德。

在重陽節這樣一個既美好又神聖的時刻裏,希望大家都有時間遍插茱萸、把酒賞菊、出遊賞景,同家人們一起,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氣,在金秋的十月裏,播撒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神州大地上,為民族的精神修養夯實一種文化的信仰和內化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