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宗智
4月初,在北京雍和宮旁邊一家別致的茶館裏又見彼得·聖吉先生。
交流是從我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開始的,彼得·聖吉之前一直在強調:培訓不是學習,學習也不是培訓,但我們在實際的操作中,尤其是在兩三天的公開學習活動,多少會感到有些“培訓”的味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彼得·聖吉回答得很幹脆,但有些出乎我們的意外,他說:“如果僅僅是兩三天的公開學習活動,它就像一個WORKSHOP,它確實就是一個培訓。”
在他看來,學習社區建設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研修班(WORKSHOP),大家如何藉此建立能力,第二個是應用這個能力的項目(PROJECT),這個更像是谘詢,與企業能力成長相關,第三個就是如何創造一個學習的社區(COMMUNITY),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關鍵是通過學習持續地實現能力的生成。
這是彼得·聖吉第一次用這樣直白的語言描述我們學習社區的整體架構,而且他特別強調,這三件事要一起幹,單做幾個WORKSHOP沒什麼意思,也不會起什麼作用。
按照彼得·聖吉提出的這個邏輯架構,我們能夠明白為什麼很多企業在建立學習型組織上不能落到實處,比如,近年來,在創建學習型組織過程中,很多企事業單位采用了“行動學習法”(Action Learning)。盡管在理念上相對完備,但行動學習法實際應用效果卻參差不齊,在很多單位中甚至流於形式、“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如果用學習社區建設的“三個層次”觀之,原因也許有三:一是學不到位,心智未破:沒有完成“讓你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二是習未落地:所謂“行動”沒能與實際業務鏈接,沒有形成“學”與“習”的循環;三是社區未成:沒有真正形成“共同學習的社區”!
讓我們感到欣喜和振奮的是,隨後我們按照這個思路給一家跨國公司設計的社區建設思路以及引爆點計劃被全盤接受,並得到了客戶的共建。這樣,從客戶維度證明了我們社區建設整體思路(三個層次)的價值與可行度。
更讓我們感受至深的是,推進學習社區的成長,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長時間的實踐,這其中,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的“智者”,而是更多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