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收益流動資產相對於固定資產的比率越高,企業的收益率就會越低。在銷售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如果企業過於追求較低的財務風險,將過多的資金用到流動資產上,或者幹脆使其停留在現金的形態上,那麼,企業資金便得不到充分的運用,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內被凍結起來,不能給企業帶來收益。例如,某企業1年耗用甲材料200噸,可能出於穩健的考慮,擔心原材料短缺影響生產,該企業便集中進貨,使材料儲備達到600噸。這樣做的結果,很顯然將流動性風險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企業可將這批材料隨時出售換取現金用於償還到期債務。但是,這些存放在倉庫中的材料實質上就是正在睡覺的現金,沒有參加資金的循環,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盈利水平。
由此可見,在評價企業的財務風險時,並非風險越低越好,要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認真權衡,以確定企業資產結構的合理性。
資產規模企業資產規模的大小對資產結構也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隨著企業資產規模的擴大,流動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應該相對下降,這是因為大企業與小企業相比,有較強的籌資能力,當企業出現不能償付的風險時,可以迅速籌集資金,因而能承擔較大的風險。所以,可以使用較少的流動資產而使用更多的固定資產。另外,大企業因實力雄厚,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水平比規模較小的企業要高,故應在固定資產上進行比較多的投資。
利息率的變化在利息率比較高的情況下,為了減少利息支出,降低不能償還利息的幾率,企業應該減少對流動資產的投資,這樣做,當然會減少流動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反之,當利息率下降時,則應呈相反方向變化。
產銷量的變動一般情況下,產銷量越多,流動資產投資需要量就越大。這是因為隨著產銷量的增加,企業所需要的各種存貨和應收賬款等也要相應增加。但是,產銷量與流動資產的關係並不是同比例增加,流動資產往往隨著產銷量的上升而按一定的遞減率增加。具體地講,企業對流動資產的投資比例,在開始小批量生產時,每單位產品所需要的流動資產較多;產銷量越大,所需流動資產的比例就越小。換句話說,流動資產平均占用的發展速度要低於產銷量的發展速度,這是由於產銷量增長時,流動資產的占用項目中,有些項目不隨產銷量的增長而同比例增長。
固定資產結構在固定資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用固定資產及使用中固定資產越多,加工處理原材料的能力越強,流動資產占用就會越多,流動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也就會增加。
在分析資產結構、評價企業風險時,除了重視財務報表數字金額的大小,對資產的質量也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有活力的資產越多,企業就越有生存能力,其風險就會越小。常常有這種情況,乍一看,資產有很多,但仔細一查,發現很多資產都是虛的。本來這些虛資產早就應該作為費用和損失反映在利潤表上,但實際上常常有些企業不這樣做,本不應該作為資產的東西,卻堂而皇之地列入資產負債表。
企業管理者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就各項資產的占用、利用等情況進一步加以分析,主要內容如下:①固定資產占用不足或閑置、完好情況?和利用效果;②存貨中庫存商品及其他物品的短缺、積壓情況;③貨幣資金的餘缺及管理情況;④短期投資的變現能力和收益情況;⑤應收賬款的賬齡和壞賬損失情況等。資產如果不能使企業受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產品大量積壓,就必須不斷地支付儲存費和管理費,閑置的土地房產還要不斷地繳納稅費,難以收回的壞賬也要支付管理費用和討債費用,最終很可能無法收回。這些都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它們都不是企業的資產,而是“死產”。如果企業有過多的“死產”,將會麵臨很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