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管理增長增長的含義(2 / 2)

請看德隆係中的上市公司新疆屯河2001年的狀況: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加3.13億元人民幣,增幅為68.97%,淨利潤卻下降了4119萬元人民幣,淨利潤率猛然從20.20%下降至6.60%,應收賬款增加1.3億元人民幣,增幅為100.12%,存貨增加2.45億元人民幣,增幅為75.7%。可見,這種銷售的增長是靠犧牲效率換來的,這就相應地增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要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就必須加速現金流的流速,縮短現金周轉期。它大致包括如下三個方麵: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因此,相應地加速現金流的流速,可以通過三個途徑:(1)縮短存貨周轉期;(2)縮短應收賬款周轉期;(3)延長應付賬款周轉期。

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同樣需要結合盈利水平綜合考慮。大規模的投資增長往往並非好事,它會使得公司的資源變得更為緊張。非理性的加速擴張會以“猛貸款”來實現。有些企業其增長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最終必然以資金斷鏈、支付能力不足等形式體現出來,使企業陷入“增長困境”,嚴重時會走向“增長性破產”。

即使能帶來盈利的增長也不一定就是幸事。為了賺取一些短期“熱錢”,公司可能會改變本來可以保持其持續競爭能力的業務領域。

許多看上去大步躥升的公司不是靠核心業務的增長,而是什麼賺錢就幹什麼。

許多經營者做企業的思路,是“先做大再做強”,這些企業往往一開始就貪大,企圖一夜之間就打造出自己的商業帝國,這往往事與願違,必然帶來巨大的風險,最後走向毀滅。伴隨著官員的政績提升和官位升遷,在這個地方栽跟頭的企業就越來越多。

中國企業必須先做強,然後再做大,實現優質增長。如果一個人隻想著把公司做大,他會出現錯覺症狀,打一個比方來說,就是分不清肌肉和脂肪。企業必須把業務基礎打紮實,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大做強,否則隻是吹起來的肥皂泡,光鮮一刻,很快破滅。以下兩種增長態勢是企業應極力避免的:

(1)銷售收入增長,利潤卻是負增長。這種增長狀況意味著企業在追求增長的過程中缺乏對成本費用的有效控製,不知道增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陷入了為了增長而增長的迷途。

(2)銷售收入和利潤都有快速增長,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持續萎縮,甚至出現負數。這種增長狀況顯示企業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沒有很好地管理控製應收賬款或存貨的增長,應收賬款或存貨的增長與銷售收入的增長不協調,使應收賬款或存貨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