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春回大地(1 / 1)

柳書婷偶爾聽了一個故事,準備寫一套新小說,叫《春回大地》。

她認識了一個叫範建和的網絡作者,他寫的小說很好,但隻是自己寫,柳書婷說幫他發表,順便修改一下。

範建和同意了,這天,範建和把初稿第一章給柳書婷看。

春回大地:

天是嘎巴的冷,特別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象這天氣故意在製造一種冷卻寒酸的氛圍似的,叫人的心裏陣陣冷顫。仿佛那個時代就是那個氛圍,就象人們都在饑寒交迫中生活著,煎熬著。對於那時走過來的人們,都感覺到了這一點。特別是在青黃不接的年代裏,他們或多或少都沾上點邊,就象那時的人口,沒有計劃生育似的,政策是那麼的放寬,一家管孩子就一生一大推,一般都在五六個,甚至八九十個,可是就這樣,要不是生下來死去的,就別說七八個了,十多個的都有。這樣的人口,這樣無節製的生育,國家能富嗎?而那時的條件就甭提是多困難了。不說是吃的,就是穿的也成了問題,老大穿完了,老二穿,直到穿破為止。那補丁摞補丁的日子,那時的人們都過過。而此時的賈坤家也不例外,家裏也不富裕,一家是多口人,都在那饑寒交迫中生活著。賈坤家居住在腰窩鋪屯,是蘭西縣榆林鎮管轄的地界,地處林旺大隊第六生產隊。他們家居住在屯的西頭,東頭是三四隊,而西頭是五六隊。從他一記事開始,就生長在那裏。他出生在六十年代末,對六十年代沒有什麼印象,因為他太小,根本不記事。在進入七十年代初,他好象有了印象。因為那是他家的條件還算可以,在他的印象裏,他父親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在生產隊當隊長,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在他的心目中,父親是一個頂梁柱,把這個家經營得很有條理和章法。而他母親是個賢淑知情達理的人,對他們這些孩子都嗬護備至,關愛有佳。

他是家中小子老四,身上還有三個哥哥,一個姐姐,身下還有兩個妹妹。他是他家的老小子,所以就得到母親的疼愛。

他家西麵和他的二姑家是鄰居,東麵是老遲家,老彭家,也就是他的姑爺姑奶家。

所以他家那時的條件也不算怎麼太好,土坯房都象要倒坍似的,因為據說那房子還是他爺爺居住的,因為年久失修,夏天漏雨,冬天四處透風。

那個年代對於北方的農村來說,有個房住就是很不錯的了,還有的困難的,就居住在地窨子裏,湊活著活。

也許這些困難對於賈坤家也不算什麼?記得衣服和褲子都是舊的,就象從來沒有穿過新的一樣,那半層新的,就覺得很不錯了。賈坤媽媽總是那麼的手巧,給他家每個人,都作了衣服和鞋等,一家人齊樂樂融融的,很和睦。

那時和他班的班大的,都願意和他玩,有時是彈遛遛,還跳繩。有時聚到一起打撲克,蕩秋千什麼似的。

那時的孩子就不象現在的孩子幸福,除了每天的學習外,還得到外麵去撿糞,幫家裏幹活,基本上成了一個小勞力,那時的家裏根本沒有閑的人,全家人都在忙。

也許是時代的一個縮影,但事實無法更改掉那個艱苦的年代。

本片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去追憶去回味。

……

範建和問可不可以,柳書婷感歎,他的筆力真好,比自己寫得還好。

她不知道,這位範兄,也是因為迷戀她,才對她這麼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