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跨越的曆史階段從招商局成立到清朝滅亡。
誕生於洋務運動中的招商局,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工商業的開創者,同樣也堪稱中國近現代民族金融業開創者。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中國的民族金融業麵臨怎樣的挑戰與轉型?招商局成立後,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族保險公司——仁和保險公司和中國第一家華資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其創辦、發展過程與曆史意義是怎樣的?
始於洋務運動
沉甸甸的序幕
一件沉甸甸的大事,卻不得不從好天氣說起。
公元1873年1月17日(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雨霽天晴,風和日暖。
這一天,上海洋涇浜南永安街(今永安路)的一棟洋房前,車馬盈門,賓客絡繹,來者有上海地方官員,有各界豪紳富商,有洋行買辦,有報社記者,還有外國官兵。
在一陣熱鬧的爆竹聲和祝賀聲中,聚會的主人——朱其昂、朱其詔兄弟,在眾人的簇擁下,將一塊刻著“輪船招商公局”六個金色大字的招牌高高懸掛在門前。
這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史上的重要一幕。這一幕標誌著,中國近代第一家大型民族航運企業——招商局宣告誕生,正式對外營業。
而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1872年12月23日,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位人物——李鴻章,正式向清廷奏呈《試辦輪船招商折》,他同時致函總理衙門,奏請“設局招商”,試辦現代輪運業,以“自強求富,振興工商,堵塞漏卮,挽回權利”。三天後的12月26日,奏折獲準,輪船招商公局正式成立。
當時的人們可能意識不到,招商局的誕生對於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社會發展史和近現代中國航運史、金融史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這一係列意義要等到130多年之後的今天,人們才會去發現、研究、總結。而在當時,普通的上海市民隻會意識到,這是一家有朝廷背景的新商號,這家新商號要做的生意,是當時幾乎被洋人和洋行壟斷的輪船生意。
真正關注招商局開業並懂得其中奧妙的,則是那個時代中一群絕對堪稱精英的人物。
這些精英人物當中,包括“同光名臣”、洋務運動的開創者曾國藩、李鴻章,有“中國留學生之父”美譽的容閎,淞滬巨商朱其昂、浙江富商胡雪岩、上海錢商李振玉、買辦商人唐廷樞,還包括津海關道陳欽、津海海關委員林士誌、天津河間兵備道丁壽昌、江南道員吳大廷、知府道員盛宣懷以及在招商局開創時期極為重要的另兩位人物——徐潤、鄭觀應。
這些精英人物,在招商局籌辦和創業期間所起的作用,後文將一一敘述。而彼時,見證招商局開業的政商兩界的人們都知道,招商局的開業,為的就是“漕運之需”和“分洋商之利”,打破外資輪船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趨勢,實現“求富求強”。
1830年英國輪船“福士”號抵達珠江口,標誌著外資航運業進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58)後,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五口通商”、“一體均沾”,中國對外貿易的門戶被打開。
史料記載,從“五口通商”到1873年的短短30年間,中國的長江、沿海及遠洋航線,幾乎全部被外國資本的輪船所壟斷,僅1862年,長江航線就有將近20家洋行投資運營。
洋行設立的專業輪船公司,在中國的江海上展開激烈的競爭,獲取了巨額的利潤。以美資旗昌輪船公司為例,1862年該公司成立時,啟動資金為100萬兩近代中國貨幣製度極度混亂,以銀為本位,銀兩、銀元並用,銀兩又有庫平銀、規平銀、海關銀、京平銀、公砝銀等,不一而足。——編者注;至1867—1870年間,旗昌輪船公司每年獲得淨利70萬兩以上;至1867年,旗昌資本為125萬兩,第二年便增加到187.5萬兩;到1870年,旗昌已擁有輪船17艘,總噸位為25827噸,資本總額240萬兩,成為當時在華最大的一支商業船隊。
招商局創建
正是在國運衰微的19世紀6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精英人物,倡導開展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在這場跨時30年的改良運動中,洋務派先後創辦了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鋼鐵廠等,旨在“求強求富”。
而輪船招商局的創辦,正是洋務運動中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
1872年年初(同治十年底),已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開始與自己的恩師、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具體籌議輪船招商的事宜。
李鴻章飭令津海關(即天津海關)和江海關(即上海海關)兩處詳細籌劃,盡快擬訂一個切實可行的章程。津海關道陳欽隨即找來海關委員林士誌商議此事。出身於廣東商人世家的林士誌與廣幫商人商議後,於同年3月遞交了一個籌辦輪運的九條章程。
對此,李鴻章覺得過於簡略,將其駁回。感覺惶恐的陳欽求助於天津河間兵備道丁壽昌,丁壽昌向陳欽推薦了淞滬巨商、時任浙江海運局委員的朱其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