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第十九章:天下複定 (九十一節)130(1 / 3)

第九十一節:記名托孤封雍王,告廟興師偽忠良。

(130)

話說眾人於吳三桂王府大堂,聽王緒一陣說來,如講天書,以至於都聽得暈暈乎乎,吳三桂亦是如此。他見王緒似乎就說些不著邊際的事情,心裏惱火,正想製止,又覺不妥。他不知王緒究竟要說什麼,更怕問了顯得自己很無知,所以話到嘴邊,沒有說出來,隻好佯裝聽得饒有興趣,心裏卻在罵娘。他無聊之極,四下看了看,見眾人也是和他一種德行,他隻好按捺住自己火爆脾氣,又聽得王緒說道:“諸位,後來吳國滅國,其子孫就以國為姓,自此吳姓子孫,方才遍布華夏。咱們大王毫無質疑,就是太王古公亶父直係後裔,想當初太王如傳位泰伯或者仲雍,要如此,哪裏會有姬昌子孫擁有周朝七八百年天下?那應該是咱們大王祖上的,是咱們大王祖上有德,主動謙讓,後來才傳給姬昌,方才有周啊!咱們大王如今東征暴秦,也算是恢複當日既有之天下而已。況乎李易銘者,起兵豪奪,硬是將大明天下,生生奪了。而今咱們大王再興王師,恢弘大周,主掌神器,定鼎天下。名正而言順,有何不可?”

王緒說完,叫好聲響徹大殿,底下早熱鬧非凡討論起來,一時之間,說什麼的都有。吳三桂到了這會兒,方才終於知道王緒說了老半天,是在繞著彎兒誇自己祖宗呢!他好武厭文、孤陋寡聞,如何能知道自己祖上,居然如此榮光,所以也叫起好來,謝了王緒好幾回。王緒得意洋洋,就被吳三桂指著在他身邊位置坐了下來。

亂哄哄鬧了半天,人群中又站出來王屏藩,隻見他連連喝住殿內眾人吵鬧,見他要說話,這一幹人等,均安靜下來。王屏藩隨後說道:“大王,眾弟兄!稍安勿躁,請聽我一言。剛才王緒老兄所說,在下深以為是,看來咱們大王天命所歸,自然毋庸置疑。我王屏藩追隨大王,非是三年兩載。如今居於高位,深得大王信任,知遇之恩,永不相忘。在下倒沒有什麼封王封侯的打算,也絕無那個能耐,隻要能追隨大王,就心滿意足了。大王能安定天下、效法武王,在下完全讚同。這殿內眾兄弟,均追隨大王多年,大王帶著我等,哪一次不是於山重水複、險象環生之境地,化作撥雲見日、柳暗花明之坦途呢?各位,難道不是這樣?在下堅信大王假以時日,必定能逐鹿中原、鼎定天下。然後論叉行賞、大封諸侯,是為可期,諸位,為開創天下之新境界,奠定萬古之基業,光耀門庭、封妻蔭子、惠及子孫,難道不想放手一搏嗎?”

他這一鼓動,下麵頓時就熱鬧了,有不少沒腦子的就跟著起哄,以為自個兒跟對了人,自此之後,大可追隨吳三桂,一同滅了大秦,共分天下,所以竟然附和者眾。

吳三桂很滿意,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等殿內眾人激動情緒好不容易平靜下來後,他這才說道:“諸位,王將軍所言有理。本王深以為是,試看如今大秦,內亂日久,國力衰微,君臣離心不睦,彼此猜忌。又有其肱骨之臣、領兵之將,如吳能奇、錢虎乙、趙龍甲、朱信等,要麼死了,要麼苟延殘喘、行將就木。眼下形勢,亦是有機可趁,大秦亂局、於我有利,正是興師討伐之大好時機呀!”

他這樣說,果然眾人連連稱是,吳三桂說的時候,卻轉眼看見郭雲龍和楊坤兩人,整個過程不說一句話,情緒也不高,在那兒似是而非的樣子,態度不很明確。他素來看重郭雲龍才能,對於楊坤也較為倚重。於是,吳三桂轉而對兩人說道:“不知豫東侯郭雲龍將軍、寧遠侯楊坤將軍兩位賢弟意下如何呀?”

郭雲龍及楊坤聽吳三桂問及他二人意見,心裏一驚,郭雲龍起身答道:“大王雄才,天命所歸,卑職願為大王驅使。”郭雲龍說的時候,一旁楊坤也連聲附和著。

吳三桂聽罷,豪放大笑道:“有兩位助我,本王無憂也!將來成了大事,本王絕不虧待眾位弟兄。諸位,隻要諸位與本王上下同心、以效死命,如我等上下一心,何愁大事不成?”

方光琛也站起身,對著吳三桂施禮,激動地大聲說道:“大王,不得再作猶豫,下決心吧!”

殿內眾人止住爭吵,均將目光齊刷刷望著吳三桂,吳三桂見了,感覺這種情形有點熟悉,他當年山海關降清,也是危情之際,吳三桂立於當前毅然決然地下了決心。相同的情況在襄陽,他又是這樣幹了第二次。而這回,是第三次,鑒於前頭兩次,這廝運氣好都賭對了,所以他也堅信這一回自個兒也會賭贏。他信心滿滿,幾大步走到王位,坐下想了想,似乎終於下定決心,又站起身來,對眾人道:“各位,本王心意已決,東征暴秦,不複躑躅。本王苦心,並非心存私念,當日南下平定南明,永曆皇帝非死於我手。隻大秦殘暴,逼迫日盛,皇帝無可奈何之下,乃托孤於我,付以大事,隨後皇帝自絕於在下麵前。在下跪送皇帝大行,臨危受命,暗自立誓,他日將興兵東征北伐,剪滅暴秦、恢弘大明。今日之勢,絕不能錯失良機,本王當奉立新主,代王親征,兵鋒所致,莫不來降……。”

吳三桂如此這般一說,眾人都全明白了,你道為何?原來吳三桂平定了南明,親手殺了永曆,本是鐵證如山、無法抵賴。但他臉皮厚、膽子粗,他竟將殺永曆的過錯,怪在了易銘身上。說是出於易銘逼迫,永曆無法,隻好將皇子托付於他,自個兒抹了脖子,還叫吳三桂他日必興王師,重振天下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