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六節)(123)(2 / 3)

易銘聽了,說道:“你們叫人去催一下。”說罷,就對夏荷又說道:“你說說,怎麼回事?”

夏荷接著又說道:“皇上,奴婢雖然得吳琦玉信任,委以大內總管一職,奴婢雖然卑微,但忠心事主、絕不背叛,從不敢相忘。皇上自從失蹤後,宮裏宮外,遍尋三月不著,以致朝中人心惶惶、謠言四起,趙大人等隻好輔佐幻生太子登極大位。然而吳琦玉等亂黨,趁此機會興風作浪,先是搞垮了趙家,將趙家滿門抄斬,接著就想害死少帝和淑妃。吳琦玉叫奴婢對幻生下毒,並要奴婢毒死淑妃,她就許以奴婢大內總管一職。奴婢不敢,她又怕奴婢走漏消息,就有殺奴婢的意思。奴婢家裏男人也隨皇上一道失蹤,家裏沒有個可以商量的人。後來奴婢想到,如若奴婢不從,吳琦玉自然會找別人下手,奴婢也不敢當麵回絕吳琦玉。於是、於是奴婢就答應下來。奴婢雖然答應了,但無論如何,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不敢做。奴婢想了一個晚上,想明白了,就隻好舍命找到朱信大人,奴婢將吳琦玉的陰謀全部告訴了朱大人。朱大人當時也無法製止吳琦玉,他手裏無權無兵,於是,奴婢與朱大人就商量了個主意……。”

夏荷正說著,外麵大聲報告說:“稟皇上,朱信大人到了……。”

韓知禮開了大門,朱信果然被四個兵丁將一張木椅一起抬來,聽得易銘宣進,這四個就徑直抬了進去,方才放下,韓知禮自然吩咐退出大殿。易銘免了朱信行禮,韓知禮、楊明義隨後又按易銘意思,扶著坐在了一張椅子上。

易銘見朱信經過這麼一番折騰,早就不是先前那種英姿勃勃容光煥發的樣子了。朱信渾身上下,瘦了兩圈,眼光也失去了往日光彩,臉龐傷痕,曆曆在目,猶自還未好完全。他坐在椅子上,骨瘦如柴,有氣無力,如果不是韓知禮一旁扶著,恐怕連坐也坐不穩,他幹癟的嘴角,還不自覺地流著口水。

易銘見狀,長歎兩聲,又無比愧疚說道:“真是造孽啊!朕不辭而別,朱先生受苦了!”

朱信使勁撐著身體,聽了易銘說的話,一時悲從中來、老淚縱橫,他泣不成聲,幹嚎了好一會兒,方才悲慟不已地說道:“皇上、皇上啊!微臣罪該萬死、愧對皇上啊!微臣有今天,實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請皇上恕罪呀!”

易銘見他情緒激動,更加坐不穩,一時還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還是韓知禮懂事,他緊握住朱信顫顫巍巍的手,背後扶著。

易銘也動情掉下兩滴眼淚,說道:“先生何罪之有?是朕的不是,不怪你們,不怪你們。”

朱信還是激動,就又說道:“微臣非但有罪,還辜負皇上厚望,愧對先生教誨,微臣老朽之軀,已無顏麵活在世上……。”

易銘見他一直自責,感覺他有點語無倫次、喋喋不休,就又說道:“先生不要自責了。”

朱信繼續說道:“皇上明鑒,微臣如何無罪?當時微臣也聽信吳琦玉讒言,也以為是趙總長圖謀不軌、覬覦大位,害了皇上和家師睿王。要不是我推波助瀾,吳琦玉、吳能奇、錢虎乙豈能輕易扳倒趙總長?所以卑職罪孽深重,不可饒恕,請皇上容許微臣自戕以謝天下……。

易銘沒有半點想懲罰朱信的意思,想到自己帶著秦會思沅及韓知禮楊明義,不辭而別,哪裏想到會帶來如此後果。朱信不明真相,夥同吳琦玉,將這爛帳算到趙龍甲頭上,雖然趙家遭遇滅頂之災,但恰恰反映出朱信忠心的一麵。隻是這家夥書讀的太多,成了迂夫子,哪裏會洞悉吳琦玉的真實意圖,等到看穿了,卻為時已晚,自己也成了吳琦玉刀俎。

易銘不想和他扯這些不著調的事情,他指著跪在地上的夏荷,問道:“她說幻生還健在,我不相信,你說說,怎麼回事?”

朱信這才收起他那一套,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夏荷與楊明義,回答道:“皇上,這女子忠心可嘉,對皇上一片赤誠,又聰明務實、用心良苦,微臣自愧不如。那日夏荷找到微臣,說吳琦玉要加害少帝,微臣對此驚駭萬分,但也束手無策。想那吳琦玉,對趙家冷酷無情、痛下殺手,大秦上下均人人膽寒。隻是眼見她翻雲覆雨、為所欲為,誰也不敢站出來反對。夏荷姑娘說她看過趙氏孤兒的故事,說她有一親戚小兒,年紀和幻生殿下大小一致,長得也一般模樣,微臣見了,也暗暗感歎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於是夏荷姑娘與微臣商議,就於吳琦玉麵前來個程嬰救孤。於是,微臣先是神不知鬼不覺換出少帝,然後夏荷姑娘依計而行,毒死了她親戚孩子,那孩子本就有些相像,死後又麵容猙獰,難辨真偽,就這樣居然瞞過了吳琦玉一黨……。”

易銘及在場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對於夏荷和朱信說的,應是真的無疑。

隻是易銘聽說了那替死的孩子,死得冤枉。他也讀到過趙氏孤兒史實,不過他一直以為,程嬰救孤,雖然其行感天動地,但也實在缺乏天理人性,為達目的,其所作所為,太過瘋狂冷酷。為了那殘酷的忠,親手奉上自己孩子性命,這在易銘看來,其心歹毒,與屠岸賈無異,喚作易銘,絕不會做出這種爛事。易銘還以為,在這世上,哪有那麼多所謂的高尚,生命是平等的,憑什麼死的不可以是趙武?趙家及屠岸賈,本就一丘之貉,後人對此大加讚譽,真他娘腦子有病。

眼見得自己親眼所見了這麼一種驚駭的行為,易銘居然一點也不感動和欣喜,他問道:“這死的孩子,姓甚名誰?”

夏荷回答道:“稟皇上,是我母舅第七子,恰好也姓程,名兒還沒有來得及取,就叫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