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第五十六節)(87)(1 / 3)

第五十六節:群賢畢至論用兵,殫精竭慮自無趣。

(87)

遵義內城,大秦王府,易銘在書房召集大秦若幹重臣商議要事。參加此次會議的有大秦資政李千秋,大同宗總長朱信,副總長黃宗羲、施道、張開,政務院總理秦任,副總理李侔、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尤華、許鐸、何晏、呂複,參謀總長趙龍甲,副總長錢虎乙、孫象丙,以及專程從東川、西川、湖南趕來的陳步明、吳能奇、高一功、郝搖旗,另外還有馮德清、沈實根,與列席的李馬丁、範曠、趙元成一起,共二十七人。會議主要商討武威元年(公元1649年)夏秋東征、北伐大事,趙龍甲之子趙元成為書記官。

其實這次會議是在李千秋倡議下召開的,為了準備此次會議,李千秋已與易銘密議數回,費了好幾個晚上,兩人基本統一了看法和意見。易銘完全同意李千秋的建議,那就是通過此次會議盡快形成揮師東征和北伐決定。

近幾個月來,在方光琛、韓知禮於吳三桂處密集談判的時間裏,李過則帶領東集團約七八萬人,早已展開了夏季攻勢。

湖南多鐸、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部,在李過軍團猛烈攻勢下,長沙先告失守,接著衡州、嶽陽不保,多鐸、孔有德退守武昌,吳三桂又北麵攻來,大秦軍隊,將武漢三鎮,全給圍了個嚴嚴實實。尚可喜敗走江西宜春,耿精忠潰逃廣東,未及兩個月,湖南大部已落入大秦之手,而湖北隻剩下武漢三鎮一帶尚在清軍手中。

李過、高一功大軍進長沙後,凡三五日一封電報,向易銘主動請纓,陳述及時發動東征的重要性。李過一再說清軍新敗,眼下已望風而逃,此時當一鼓作氣,蕩平江西、湖北之地,不然!待清軍重新集結、站穩腳跟,一旦緩過氣來,就不好收拾了。

同時,方光琛、韓知禮已與吳三桂達成協議,吳三桂已派使團隨韓知禮來遵,說不日便可到達。吳三桂也與方光琛、郭雲龍以及褚正烈、衛好才、王定國聯合來電,要求及時北伐。

吳三桂意圖以他的所部兵馬,全線攻擊陝西豪格和河南尼堪部,力爭占領豫陝兩省,且信心滿滿,認為隻要揮師北上,清軍自然難以抵擋。

正是在此情況下,李千秋不止一次找易銘商議,說據此看來,形勢比預見的更為樂觀順利,或許是全麵展開對清軍攻勢的時機到了。

鑒於東征北伐,事關重大,兩人覺得應從長計議、作好謀劃,如此軍機大事,也得聽聽大秦宗政軍各領導人的想法及意見。所以易銘決定,召集在遵宗政軍頭頭及各省大員來遵,召開此次戰前軍事會議。

會議已經開了兩天,易銘、李千秋聽取了與會各方意見,多數認為以眼下態勢,盡早盡快展開對清軍的軍事行動的時機已成熟,大秦也具備組織大規模作戰的能力。

但這仗打哪裏?怎麼打?誰來打?打到何種程度?則意見紛亂、思路不一。

到了最後,基本形成三種意見,分別由趙龍甲、李侔和錢虎乙提出。其中趙龍甲、黃宗羲、範曠三人主張先攻兩廣及雲貴,說大明滿清,幾年來在兩廣互有勝敗,進退無常,當已雷霆萬鈞之勢,下兩廣、收雲貴,除去後顧之憂,再舉兵東征北伐不遲。

但易銘及李千秋以為,兩廣之地,耿精忠控製了廣東大部及廣西局部,餘為南明和滿清殘餘所占,且兵力有限,非用兵重點。何況耿精忠經此一役,立場有所反複,如逼之太甚,恐狗急跳牆拚死抵抗。李千秋以為,此等反複小人,他日清軍再敗,不消逼他,他自謝罪來降。

而南明一朝,派係嚴重,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等,均擁兵自重、不服管教,對大秦無法形成實質性威脅。何況朱由榔雖然地處偏遠,但身為大明一脈相承的嗣君,在此時此際,仍然還是有很大號召力的。如大秦將他滅了,明朝遺老遺少,恐怕失去了這點心裏寄托,會轉而迂怒於大秦。大秦放著清軍不打,卻攻擊南明,亦會讓天下人失望,如此下去,於大計不利。

所以易銘認為,兩廣雲貴,暫時不宜用兵,待他日擊敗滿清以後,再圖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