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林木稀少,易銘舉目四處看了看,見周遭山形水勢,越發熟悉親切,隻覺生態真是好,那才是山水相連,林翠欲滴,阡陌炊煙、如詩如畫。
縣城靜靜地陳列在群山環抱的壩子裏,湄江自東而來,繞城而過,像一條玉帶在此揮舞。縣城上空,炊煙嫋嫋,長牆之上,紅旗招展。縣城裏建築都是些木房,很少有高大的,但青瓦墨壁,古樸而典雅。隻見湄江河畔,有朝陽古亭屹立,卓然不群,極為突出。易銘暗暗歎奇,心道:這年代就有這亭子了,真是不可思議。因為幾百年後,雖然幾度重建,朝陽古亭還屹立不倒,為縣城一景。再往北看,七星古橋映入眼簾,橋之下,為萬鳥歸巢。
易銘舉目向西看去,卻驚訝發覺,山下江的對岸,有著一大片排列整齊的建築物,準確一點說就是廠房。易銘趕緊問站在身邊李千秋,說道:“那是什麼東西?”
李千秋笑笑,說道:“你以為在你的年代那裏才是工業園區嗎?現在就已經是了,你這兩天所抽的紙煙,就是那兒生產的,怎麼樣?”
易銘佩服不已,說道:“你們還真超前,在這個時候建個煙廠,恐怕很艱難吧?”
李千秋未立即作答,他指著前麵不遠處一座山頭,那上麵有兩棵茂盛的大樹,除此之外,均為灌叢。
於是對易銘說道:“我們到那裏談談。”他說罷,又對身後李馬丁道:“吩咐下去,任何人都不得接近那裏。我要與主公商議大事。”末了,又緊接著強調了一句:“任何人,你也不行,違令者,軍法從事。”
李馬丁聽罷先是一怔,隨後堅定答道:“是!”轉而下去宣布政策去了。
李千秋跟著易銘,不一會就登上山頭,到了山頂,易銘才發現原來這山頂岩石裸露,風化不夠,自然連灌叢都長得猥瑣。但不知何故,在山頭的頂端,卻奇跡般長著兩顆高大的紅豆杉。
兩人樹蔭之下,隨便找了一處坐下,易銘迫不及待,張口又要問。李千秋趕忙伸手製止,隻見他坐著喘了一會兒氣,易銘這才意識到這孫子的年紀問題。
過了一會,李千秋終於對易銘說道:“你剛才所說的那個工廠,確實是一家卷煙廠,我知道你肯定會問,這幾百年前要這麼一家煙廠有何用處?”不等易銘回答,李千秋又說道:“我可以告訴你,因為我們地處偏遠,曆來地瘠民貧,經濟落後。要憑借這二十幾個縣和不足五十萬人口,要和清廷、南明爭奪天下,困難可想而知。雖然我們憑借科技的力量,目前求得自保尚無問題,但你是知道的,這年代根本沒有什麼現代工業的基礎,也沒有掌握現代勞動技能的產業工人,更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隨行的那些孔孟衛道士,你也看到了,除了認得幾個字,會寫一些歪歪文章,除此之外,他們還能做什麼?”
易銘聽他如此一說,覺得有理,自然不打斷他說話。李千秋繼續說道:“所以,眼下最要緊的事是抓緊時間,盡快建立哪怕是薄弱的工業體係、教育體係。大力提高農業生產,加快武裝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打造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組織,你明白了嗎?”
見易銘認真聽著,李千秋接著說道:“而要實現這些,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和資本,人才沒有,可以教育培養。而資本沒有,就要多想辦法,這不管幹什麼都需要錢,而這煙廠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子銀子。”
李千秋說道這裏,易銘恍然大悟,算是聽懂了。
李千秋接著說道:“我們初到此地,發現這裏貧困、閉塞、愚昧、落後,特別是農業生產,極端落後,還處於刀耕火種、看天吃飯的階段。所以我又隻好數次穿越時空,從你那個時代搞來了玉米、土豆、煙草等作物,又對小麥、水稻等作物進行品種改良,通過建立良種試驗種植場,示範帶動、規範種植,然後強製性地推廣。目前我們已經實現農作物連續三年大幅度增收,可謂穀物盈倉,不但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的問題,多餘的糧食,作為飼料,老百姓才能吃上肉。你想想看,就這兩天時間裏,你能看到咱們這兒有那種餓得麵黃肌瘦、有氣無力的人嗎?所以現在連兒歌都在唱:翻身不忘李易銘,致富感謝軍政府。家家戶戶有餘糧,黔府齊齊奔小康……。”
易銘聽罷,覺得這歌兒似曾相識,不過他也能想到,義軍若在此大行良政,隻要真正為民之所急、為民之所想,短期內實現溫飽,也還可能。其實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滿足的,隻要嘴巴有飯吃,身上有衣穿,逢年過節能見到幾頓油腥腥,自然懂得感恩,就知道你的好。至於你要給他來什麼政治自由及民主思想那一套,那對不起,他和你不講這個,他給你講現實一些的東西,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肚皮裏頭裝著的,口袋裏頭揣著的,一家老小住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