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日報·科教文化周刊》編輯部
一
我們是在四月走進堯都區地稅局的,正是“種瓜點豆”的季節。因為堯都區地稅局的吳鳴捷局長曾經是我們新聞戰線的一員,是我們報社輸送出去的傑出人物代表,因此,《臨汾日報》和堯都地稅便有了天然的親密感。也正是因為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吳局長在走上稅務係統領導崗位之後,更懂得怎樣讓文化成為稅務工作的助推器和潛動力,比單純的就稅務抓稅務更加得力。於是,堯都地稅的文化建設在臨汾便有目共睹,並卓有成效。
近年來,堯都地稅致力於打造臨汾地稅乃至更大範圍的首善之局,從物態、製度、行為和精神四個層麵努力構建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點和行業特征的堯都地稅文化。完善了辦公硬件設施,規範了崗位職責,形成了係統的管理體係。並提出了組織願景,將蜜蜂確定為文化形象,提煉了“團結、奉獻、務實、創新”的堯都地稅精神和“以人為本、以稅為業、以學為樂、以廉為榮”的核心價值觀,倡導全體稅幹文明執法,敬業奉獻。通過文化建設的開展,該局幹部隊伍思想穩定,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呈現出和諧穩定的新局麵,使打造首善之局最終落實到人的境界和修為的層麵,為這支地稅隊伍完成了本質的完善和蛻變。
一次閑談中,我們了解到地稅係統的這些舉措,並深深地為他們這種默默探索、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文化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深思考:黨的十七大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要論斷,地稅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一直是各級地稅部門深入探索的主要課題。國家稅務總局及時做出了引深稅務文化建設的重大部署,而早在上級部門的指示出台前,作為最基層的稅務部門,堯都區地稅局很早就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當我們提出想對地稅文化現象進行深入采訪時,吳局長對我們說,任何經驗和行為的產生,人都是第一要素,這些年我們之所以取得了一點成績,就在於我們有一支政治過關、業務過硬的稅務幹部隊伍,你們要想探究其中的奧秘,就從我們最基層、最普通的稅幹身上挖掘吧!
於是,我們《臨汾日報》開辦了《在平凡的崗位上》專欄,率先選取了堯都地稅的25個先進典型,進行了深入采訪。這些典型經驗一經見報,立即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很多領導對我們說,你們選取的這些典型很好,他們是臨汾各行各業先進典型人物的縮影,作為黨報,你們就應該宣揚他們,讓全社會都來學習他們,傳頌他們;一些讀者紛紛來信來電說,通過這些典型人物,我們看到了稅務工作的艱辛與繁瑣,對稅務幹部的形象有了新的定位和認識,對稅務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二
與此同時,我們參與本次采編活動的編輯記者在感動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動著。
記者劉晚在日記中這樣記述了這次采訪活動:我是在今年4月走進堯都地稅的,正是春暖花香的季節,因為《在平凡的崗位上》欄目的需要,我開始采寫堯都區地稅局這組先進人物的稿件。當時我認為,這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采訪,和以往的許多次采訪沒有什麼區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隨著堯都區地稅局一個個先進人物走進我的視野,不知不覺間,我漸漸地被感動了,當碩果累累的金秋邁著款款的腳步走來的時候,田野裏,農民收獲了,收獲了大豆、高粱、玉米……這次采訪,我也收獲了,我收獲了知識、力量、精神……感覺自己忽然長大了,懂事了,怎麼以前就浪費了那麼多大好的光陰呢,想起來真心疼。
清楚地記得,我的第一個采訪對象是陳冀霞,在見到她之前,我就聽到過許多關於她的故事,暗暗歎服她的堅強。我倆麵對麵地交談了那麼久,依然沒有看到她的一滴淚水,倒是我幾次偷偷擦去流到眼角的淚。陳冀霞很平靜,平靜地談她的工作、生活、學習,她說,這一切都是應該做的,在做完這一切之外,她還會把家收拾得很幹淨。問她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戰勝生活的打擊的時候,她說,要像關漢卿那樣,做一顆蒸不熟、煮不爛、砸不扁的銅豌豆。這就是《一顆美麗的銅豌豆》的采訪過程,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幾次暗暗垂淚,為陳冀霞的堅強,為她能在失去孩子的打擊下,依然頑強地學習,考取省級業務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