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黃先生一直使用蘋果手機,他對記者表示,新的蘋果手機功能並不實用。其中3D Touch觸摸感應更適合iPad Pro使用,用在手機上對大部分用戶來說沒什麼用。而拍照、攝像功能的技術提升,對於大眾消費者來說,沒太多實際意義,因此性價比並不高。
與蘋果iPhone6S反應低於預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智能手機頻繁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技術、新應用。今年8月,奇酷推出售價3599元的尊享版奇酷手機;樂視推出售價5888元的藍寶石樂Max;華為推出售價4199元的Mate S臻享版。搭載有藍寶石屏幕、指關節技術、壓感觸控、雙攝像頭應用等全新技術。
據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介紹,Mate7是華為第一款超過3000元價位的產品。其搭載的指關節2.0技術,用戶可以通過手指關節在屏幕滑動和輕輕敲打的簡單動作,直接開啟相應的App進行操作,不僅便捷而且科技感十足。據稱,起初華為對這款產品並沒有太多預期,但是產品上市後銷量證明了一切,讓品牌有底氣向更高端的市場進發。
而這對於國產手機來說,還隻是個開始。根據IDC 數據,iPhone6和iPhone 6 Plus上市雖然至今已有8個月,但仍位居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首位,而隨著 Galaxy S6/S6 Edge銷售明顯超出上一代Galaxy S5,三星開始出現回暖現象。國內手機廠商除了華為、vivo、OPPO 等少數旗艦機型站穩了 3000-3500元價位,其他大部分國產手機品牌在 2000元以上價位產品出貨量慘淡,這也是為何今年諸多國產廠商們紛紛掉頭重新爭奪千元機市場的原因。
“中低端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越來越低,市場現狀逼迫國產手機開始謀求拓展高端市場。”通信產業資深專家劉啟誠提到,國內智能手機發展較晚,技術積累不足,如手機操作係統、芯片、屏幕、攝像頭、閃存等核心技術方麵十分欠缺,充當的是組裝工廠角色,企業話語權不大。初期企業為了發展,隻能通過進軍低端市場吸引用戶,這也是一直以來國內智能手機“大而不強”的原因。
專利缺失轉攻個性化係統
注重創新,亮點頻現。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大部分國產手機,在外觀、係統和製造工藝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蘋果或者三星的影子。由於目前國內手機廠商在硬件層麵過多依賴供應商,手機所用操作係統幾乎都是安卓,導致各品牌手機很難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據了解,在硬件層麵,目前國內手機品牌隻有華為一家擁有自主研發的處理器和基帶。有數據統計,去年華為投入研發的資金高達408億,占當年總收入的14.2%。目前已累計獲得專利授權38825件,甚至連蘋果公司也要向華為交納專利授權費,不僅鞏固了企業自身的實力地位,也為中國技術爭得了機會。但目前華為還隻是個特例,其他手機廠商還都在使用高通或聯發科的處理器。
專利缺失不僅讓產品同質化,也阻礙了國內品牌走出去。以小米為例,印度原本被小米看作是除中國外,自己最重要的市場,但愛立信憑借其所屬專利權向印度法院狀告小米侵犯其8項專利。在去年12月的一項裁決中,印度德裏高等法院判決愛立信勝訴,在印度市場禁售小米手機。
與硬件技術的高門檻相比,國內手機廠商更熱衷在軟件方麵進行個性化創新,各家思維角度不同,但均以提升視覺和服務為主。例如,基於安卓係統進行修改的魅族Flyme,實現了通訊錄中能夠進行支付寶轉賬,短信界麵可以充值。小米的MIUI則注重係統體驗的一些細節,以及主題的美化。
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智能手機正在從拚硬件價格,到通過預裝增加收入,再發展到目前的生態之爭,而生態平台需要整合資本、供應鏈、製造商、硬件企業、移動互聯網應用等眾多產業布局,國產手機要想真正在市場站穩腳跟,不能隻靠價格或者外觀等噱頭,還需要逐步打通以上數個環節,形成健康的手機生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