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生活中的經濟學(4)(1 / 2)

陳凡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嗎?沒有。他做出了什麼大貢獻嗎?沒有。那是什麼讓他脫穎而出,成為勝者呢?很簡單,把簡單的事情堅持到底,不過是重複上一天班,這個成本低不低?隻是一天的時間而已,卻讓他獲得了心儀的工作,這個收益不可謂不大!

做人低成本,收獲大成功;做事低成本,收獲新機遇。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有低成本、高效益的事情,就看你是否能夠開動腦筋讓自己事半功倍,輕鬆獲得成功!

蝴蝶效應:別讓小事掀起波瀾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一隻蝴蝶偶爾扇動幾次翅膀,兩周後美國得克薩斯州就會起一場龍卷風,這就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應”。

196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旨在提高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在一次試驗中,為了更細致地考察結果,他把一個中間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

可當他喝了杯咖啡後再看結果,不由大吃一驚:差距很小的數據,運算結果卻偏離十萬八千裏!再次驗算後,他發現計算機並沒算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經過研究後,洛倫茲發現: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一個誤差,隨著不斷推移也會造成巨大的後果。於是他得出結論: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這個發現很多科學家都不理解,幾家科學雜誌都拒絕刊登他的文章,認為“違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確定的方程,結果也應相近才對,怎麼能大大遠離呢!

1979年12月,洛倫茲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使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十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

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了。這個著名的效應告訴我們:一件很小的事情和一件很大的事情(小到自己都不注意,大到無窮)看似完全不相關,卻有著緊密的聯係。

現實生活中,如果不懂蝴蝶效應,可能讓你把成功盡失在小事中。因為人們總是覺得,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連細節之處都做不好,怎麼能夠擔當大任呢?某著名大學畢業生張某因為一份簡曆而使他在應聘時栽了跟頭。

事情是這樣的:參加招聘會當天早上,小張碰翻了水杯,將放在桌上的簡曆浸濕了。為盡快趕到會場,他隻將簡曆簡單地晾了一下,覺得看起來還可以,“反正能看清,差不多就行啦”,小張這麼想著,便將簡曆和其它東西一起匆匆塞進背包。

在招聘現場,小張看中了深圳一家公司的廣告策劃主管職位,就擠上去與主考官交談。招聘人員問了小張三個問題後,便向他要簡曆。小張掏出簡曆時發現上麵不光有一大片水漬,還因為在背包裏揉搓,已經不成樣子了。小張努力將它弄平整,遞了過去。看著這份簡曆,招聘人員皺了皺眉頭。

三天後,小張參加了麵試,無論是現場操作PHOTOSHOP,還是為虛擬產品做口頭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錯。當他結束麵試時,一位負責小姐對他說:“你是今天麵試者中最出色的。”

然而,麵試過去一周後,小張依然沒得到回複。他急了,忍不住打電話詢問。對方沉默了一會,告訴他:“其實招聘負責人對你是很滿意的,但你敗在了簡曆上。老總說,一個連簡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個部門的。”

小張的失敗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應聘是決定一個人能否走上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的一個重要環節,招聘負責人在見到本人之前,會通過你的簡曆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如果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沒有準備好簡曆,那麼就會讓自己在眾多的應聘者中處於劣勢,即使自己再有能力,也不會挽回因為這個細節的失誤在招聘者眼中形成的印象。那份糟糕的簡曆從側麵反映出他平時的習慣:不注意細節,認為差不多就行了。不要認為一個小細節別人不會注意,一個小細節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整體素質,一個人的舉手投足都可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注意細節固然增添不少麻煩,有時候還吃力不討好,但是請注意,機遇往往就蘊藏在這些小事當中!它們隻偏愛細心認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