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劉克邦
有一個人,在我心中,就是這樣的一棵鬆樹。他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楷模。他的言行舉止影響了我的一生,激勵著我不甘雌伏、奮勇前行。他,就是令我高山仰止、肅然起敬的老處長。
我登過泰山、華山和廬山,也遊覽過衡山、嶽麓山和天子山,常常被那雲霧繚繞、氣勢磅礴的峰姿山色所吸引,也常常被那泉水叮咚、拿雲攫石的天籟神韻所迷住,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棵棵屹立山頭、紮根懸崖、挺身幽穀的鬆樹。它無需照料,沐風櫛雨,玉潔冰清,傲骨錚錚。
有一個人,在我心中,就是這樣的一棵鬆樹。他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楷模。他的言行舉止影響了我的一生,激勵著我不甘雌伏、奮勇前行。他,就是令我高山仰止、肅然起敬的老處長—林寶謙。
相識老處長
1980年初,我從學校畢業,分配在湘潭地區財稅局工作。剛好這時財政部門恢複財政監察機構,監察科需要人,就把我安排了進去。地區財稅局監察科的業務隸屬省財政廳監察處領導,老處長是省財政廳監察處的“一把手”,我就成了老處長旗下的一名新兵。
第一次見到老處長的時候,是在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即1981年的全省財政監察工作會議上,他是全省財政監察係統的總指揮。他給我的印象既是一位嚴肅認真剛毅果斷的領導,又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長者。當時監察科就隻我一個毛頭小夥子幹事,初生牛犢不怕虎,憑著一股熱情和膽量,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一年中,根據群眾舉報,竟一連查處了好幾件違反紀律的案子,在地區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甚至驚動了省裏的領導。我在會上的發言,引起了他的關注,得到了他的高度評價:“湘潭地區雖然隻有小劉一個人,但他敢想敢幹,敢抓敢管,幹得出色,抓出了成績!”
沒過多久,他就與處裏的同誌說,想把我調到省廳監察處來。能從地區調省城工作,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當我聽到這個消息後,不以為然,我一個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資曆淺,經驗不足,且與老處長僅一麵之交,不是很熟悉,哪有這樣的好事。一天,我正上班時,有人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地告訴我,省財政廳派人來考察我了。我一陣驚訝,仍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正式調令下來,我才如夢初醒,心裏像開花似的,興奮得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憑著喜歡我的工作熱情和幹勁,老處長一紙調令,把我調到省廳來了,為我搭建了更高更寬施展才華大顯身手的平台,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41年輝煌的財政之路
老處長的事業心有口皆碑,令我等自歎弗如。他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對黨對人民赤膽忠心、矢誌不移,對事業執著追求、癡心不改,對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效仿的楷模。他老家在遼寧大連,1949年,年僅19歲,就告別親人,隨軍南下,湖南和平解放後,被分配到省稅務局,先後從事稅票管理、機要員、人事工作,後來被調到省財政廳企業財務處、監察處工作,再任行政監察室主任,從科員、副科長、科長,再到副處長、處長,最後為副廳級幹部,一心撲在工作上,在財政戰線一幹就是41年,把青春和年華徹底、無私地獻給了神聖、光榮的財政事業和湖南這片廣袤、英雄輩出的熱土。老處長家境貧寒,12歲進工廠當童工,參加革命早,書讀得不多,但他有一股韌勁和鑽勁,勤奮努力,一科一門精通業務,逐步達到得心應手駕輕就熟的程度,成了財政隊伍中的行家能手。
省財政廳是個管錢的部門,很多人羨慕在這個部門工作,但是在財政廳內部,也有不受歡迎的地方,監察處就是其中之一。業內人都知道,財政監察工作要求高、難度大、得罪人,上上下下、方方麵麵的關係難協調,沒有自我犧牲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是幹不好也幹不久的。組織上慧眼識珠,看中了老處長,把他從企業財務處調到監察處,擔負起組織、指揮全省財政監察工作的重任,按照別人的說法,他是從“米籮裏”跳到“糠籮裏”,但他毫無半句怨言,也不講半點條件,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他謙虛謹慎,不恥下問,經常放下處長的架子,走進我們辦公室,帶著請教的口吻,向我們詢問,聽取意見,集思廣益,尋求正解。有時候,為了斟酌、鑒別文件裏麵的一個字、一句話的含義,或者是分析、界定檢查材料中的一件事情、一項數據的情況時,他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與我們探討、爭論,打破沙鍋問到底,直至事實清楚、真相大白。
1986年,雙牌水庫管理局有個會計,由於心胸狹隘、性格倔強,與領導發生矛盾,關係緊張,水火不容,她長期不上班,四處奔走,連續上訪北京和省城,各級組織多次協調未果,成為信訪工作中的“老大難”。老處長主動接手這項“棘手”的工作,調來案卷材料,分析案情,對照政策,列出大小問題四十多個,然後親自帶隊,深入現場,內查外調,一幹就是三個多月,終於查清了事實,使這一久懸不決的疑難案件得以妥善解決。
在他擔任湖南省財政廳監察處處長期間,湖南的工作始終處在全國先列,其工作經驗經常被財政部監察司選定在全國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全國評比表彰財政監察工作先進單位時,湖南一定首當其衝,榜上有名。
生活從不講究
老處長嚴格要求自己,生活儉樸,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他雖先後位居處級、廳級職務,資格老,貢獻大,但沒有一點官架子,經常一身洗舊了的中山裝布衣,一雙納底布鞋,加上他那清瘦的身材、健康的體魄、稍深的膚色和滿臉的皺紋,不知道的人還真看不出他有半點“處長味兒”“廳長氣色”來。他接待基層同誌和上訪人員,總是那麼和藹可親。不管是誰,走進他的辦公室,他一定馬上起身,熱情相迎,讓人如沐春風。我與同事們都有一種感覺,與他相處,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是一種享受和福分。下地市檢查工作,他從不向機關要車,也拒絕下麵派車接送,總是坐公共汽車或火車前往。好幾次出差地市,進了招待所,發現接待方安排的是豪華套間,站在門口,就是不進去,直至換了簡單房間才罷;就餐時,發現桌上多了幾個菜,硬是拉長臉,批評下麵的同誌“不聽招呼”,執意按“四菜一湯”標準,要服務員將多上的菜撤了下去。下麵的同誌都說:“林處長太認真了!”我想,如果我們的幹部都像他這樣,我們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又何愁得不到進一步地改善,黨和政府的形象在群眾的心目中又何愁得不到進一步地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