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陸曉平
新年伊始,民眾對消除貧富差距的期待更加渴望;而決策者也在加快研究推進“收入分配改革”。
究竟如何消除貧富差距,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我們不能將視角僅停留在消除貧富差距層麵,就消除貧富差距而消除貧富差距。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在的貧富差距呢?這與我們曾經和現在仍在延續的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兩個輪子拉動。而體現在地方上,最熱的莫過於房地產投資和招商引資了。
房地產在調控中火爆不減,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金和稅費(曾有市縣長總結道:吃飯靠財政,建設靠土地),開發商的暴利,銀行房貸的收益,這些巨大的的成本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本來就是一個加大社會貧富差距的一個手段。大多數買房的人往往不是什麼有錢人,他們還按揭的錢,可能是他們一輩子用廉價勞動力所換來的。
而招商引資呢,大家可以看到,各地政府,為了吸引到資本尤其國際資本,爭先恐後地表現著自己,提供了大量的政策紅利,將企業成本社會化做到了極致。歐美的平均工資是30~50美元每小時,而中國平均隻有0.2~1.5美元每小時。中國勞工的超低廉成本,聞名世界。假如我們一旦縮小社會貧富差距,讓勞動力成本上升,將大大削弱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能力。許多國際企業會把工廠搬到勞動力更低廉的地方(比如東南亞)。中國的經濟也將會失去巨大的動力。
剩下的出口那個輪子也將驟然降速。事實上,中國的出口雖然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但大多數的出口,都是國外企業在中國當地生產,而運送到國外獲得利潤的。也就是說,中國僅僅是一個加工廠,一旦國外企業的撤離,中國的出口也會大幅下降。
一語概之,經濟發展方式決定著貧富差距。
再來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他們在二戰之後,如何縮小了貧富差距同時又使經濟高速發展的呢?國內一位企業界的人士感觸道:日本在發展之初,民族工業還未完全成型,對國際資本的進入設立了重重障礙。當時IBM要進入日本,日本政府要求IBM把他的專利提供給日本企業才能進入,結果IBM進入換來的不是在日本市場的大行其道,而是日本政府大力扶植的富士通等企業。NEC等企業在日本本土打敗IBM,並趁機打入國際市場。日本當年正是因為對外國企業的進入設置重重障礙,又同時大力扶植本土企業,使日本很快就擁有一大批優秀企業。日本經濟的組成也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科技行業。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敢消除貧富差距的原因。
而我們呢?已經形成了主要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科技行業大部分是國外企業在中國開設的局麵。因此,中國經濟如果想要“新生”,社會貧富差距如果想要縮小,就必須轉型。也就是說,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二者都必須要改革利益機製,尤其是財稅體製。
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改革財稅體製,三個問題有機融合,三個問題其實是中國的一盤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