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糧食安全的主銷區對策及其他相關建議(1 / 2)

糧食安全的關鍵點是主銷區的糧食安全。主銷區的糧食安全事關整個國家安全的大局,牽一發而動全身。福建省作為主銷區之一,在這種地位上具有代表性。而且,福建省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戰略上的敏感性使得該省的潛在糧食供給問題更為突出。

所有的主銷區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環境中,農民更多地轉移到比較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甚至非農的就業領域。而且,在市場流通比較通暢的現在,更多的農民不會為自己的口糧擔心,隻需全身心地投入於能賺錢的行業就可以保證衣食無憂。所以農戶自有糧食儲備比重越來越小,市場依賴度越來越高。在主銷區讓農民更多地種糧食的考慮不僅不可能,而且沒有必要。必要的是保證在正常年景,能夠通過外調糧食補充銷區內糧食的需要;在非正常年景,能夠保證糧食儲備能夠支撐一個產季的時間,同時保證現有的耕地、種子、農資儲備能夠及時地應對突發事態,迅速地以足夠的規模投入高效的生產。

筆者認為,對像福建這樣的主銷區,保障糧食安全應該從生產能力、儲備能力和運輸能力三個方麵著手。

(一)以保護耕地、建設農田水利、加強科研來保障糧食生產能力

生產能力不是當前的糧食產出、供給能力,而是在應急情況下具備的一定規模的糧食生產能力。即便當前的糧食自給率水平很低,即便多數沿海地區已從糧食種植轉向高收益的經濟作物種植,隻要能夠保有足夠數量的能夠隨時轉化為糧田、並且具有較高產出能力的耕地,同時具有較高水平的高產高優糧食生產的技術儲備,應急情況下的糧食生產問題就能夠保證。所以,我們建議:

1.以發展高附加值農業為思路堅決地保護耕地

福建的情況表明,耕地保護不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種田的收益低。糧食安全問題往往會誤導我們把政策思路著眼於生產糧食上麵。對於大麵積的糧食生產區(如東北、華北地區),這樣的導向也許是正確的(因為戶均耕地麵積大,種糧食反而更合算),但對於人均耕地麵積不到1畝(有些地區甚至隻有0.3畝左右)的大多數沿海地區,從鼓勵糧食種植的思路來保護耕地,必然收不到應有的政策效果,而且農戶和地方政府都缺乏足夠的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但是,如果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如種經濟作物並輔之以相應的加工企業(或者產銷協作),種田的收益提高,農戶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也會上去,而農民的收入提高、相應的加工企業增加了稅源,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也必然提高,而不會盯著土地以地生財。

2.動員各級政府和民眾的力量,堅決地進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

農田水利建設,如果局限於農民自身的生產,受益者確實是農民本身。但是從農業的基礎性和國家的糧食安全角度考慮,受益者是全社會。這是一個準公共性的投資。所以,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投資是必需的,而由於農民自身受益性的特點,可以動員直接受益者用投工投勞的形式參與。具體的組織形式有待於進一步論證,但是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投資與農民參與的結合是毋庸置疑的。而現在,各地農田水利設施的老化、農村本身無力維修的狀況在很多地區相當普遍,這影響的不僅僅是耕地產出能力,還有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保護耕地的態度。

3.堅定不移地支持糧食生產相關的科研工作,培育技術推廣隊伍

糧食生產相關的科學研究主要是水稻、小麥相關的高產優質技術研究,即便不推廣,以研究做儲備,對糧食安全也是意義深遠的。技術推廣現在問題很多,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缺乏推廣經費,基層技術推廣人員(尤其是鄉鎮一級)當作一般的行政人員使用,專業職能多有荒廢。在平時推廣經費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從儲備的角度看,不能浪費了這麼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應該定期加以培訓,盡管平時推廣的工作不多,但是完全可以作為關鍵時刻技術推廣的人才準備。

4.加強銷區省的主產縣生產能力建設

因為有交通上和行政管理上的便利,加強銷區省主產縣生產能力的建設比扶持其他地區主產縣的能力建設對於解決糧食安全效果更好。一方麵可以節約部分運輸成本,減輕運輸壓力;另一方麵可以更加迅速地應急,減少因為區域協調、交通不便等問題帶來的時間延誤。當前以省為單位的主產區劃分欠妥當,應該變為以縣為單位的主產區劃分模式。對所有的主產縣,國家的政策傾斜應該一視同仁(一視同仁就是對銷區主產縣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