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2005~2007年度科技部社會公益研究專項課題《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與糧食安全保障研究》(項目編號:2004DIB4J164)基礎上改編而成。本書研究從2005年4月開始至2008年5月,曆時3年,於2008年7月驗收完成。該課題召開了多次專家谘詢會,先後調查了陝西、福建、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浙江等省,獲得了江蘇揚州市和河南新鄉市兩個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的調研情況,並在十多個省區市對600多個農戶開展了問卷調查。

本書重點評估了全國、不同區域、各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小及增長情況,分析了影響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素的彈性和貢獻率,設定了全國和主產區實現2010~2020年糧食安全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測算了達到目標所需的要素投入,剖析了糧食物流業的現狀和問題,粗估了主產區和主銷區政府儲備糧的比例。此外,還特別分析了稻穀、玉米和小麥等主要糧食品種的生產能力,從彈性角度測算了城市化和工業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大小,全麵剖析了影響農戶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揭示了農業生產資料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提出了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長效機製,介紹了發達國家和人口大國搞好糧食生產的經驗等。

可能的創新點主要包括:一是揭示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概念及內涵,闡明了其與糧食安全的關係;二是勾畫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素構成框架圖,明確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三是設計了綜合評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指數方法,從定量方麵對全國及不同地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狀況進行評估;四是揭示了全國和不同產銷區農戶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行為特征,分析了有關影響因素的彈性;五是測算了1978-2004年四個階段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要投入要素和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測出了主要投入要素的邊際產量;六是構建了糧食產量與重要投入要素的擴展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測算實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所需主要投入要素,提出了兩套分階段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的建設方案;七是分品種和用途,提出實現2010~2020年全國及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的多種要素投入方案;八是從品種結構的角度,提出了三大糧食品種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政策定位和對策思路;九是初步估算了主產區和主銷區政府儲備糧的合理比例;十是測算了城市化占用耕地、水資源的彈性,進而減少糧食產量的彈性,定量預測了城市化減少中長期糧食產量的可能水平;十一是采用準化價格等方法測度了農資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十二是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角度提出了一些新政策建議。

在本書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注重把研究成果及時通過參與有關規劃修改意見的方式向決策部門反映,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通過期刊雜誌和網絡媒體向社會宣傳,積極開展學術探討,擴大影響。課題組成員通力協作,經常探討,相互支持,特別是一些章節學術研究嚴謹,嚴格按研究要求攻關,精益求精,對課題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出版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副院長總策劃,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藍海濤博士協助出版編輯工作。各章由課題組成員聯合撰寫而成,具體撰寫分工如下:第一章馬曉河、藍海濤,第二章何毅、楊衛路、李義倫、孫宏嶺、李福君,第三章藍海濤,第四章薑長雲,第五章王為農,第六章方鬆海,第七章黃漢權,第八章方言、孫洪波等,第九章肖海峰、王裕雄、李瑞鋒、王祖力,第十章張紅宇、李偉毅,第十一章趙淑芳、張貴凱,第十二章藍海濤,第十三章馬曉河、王為農、武翔宇,第十四章方鬆海、黃漢權、藍海濤,馬建蕾負責文章校對。

本書研究得到中國農業大學柯柄生校長、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秦富所長、國家糧食局劉曉男副司長、國家發改委王兆陽處長、中國農業大學何秀榮教授、中國社科院農發所李成貴研究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杜彥坤處長、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王濟民研究員等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對研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司、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地方政府部門對課題組的調研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便利。課題驗收由科技部農村司賈敬敦副司長、許增泰處長、計劃司郭曉林處長負責驗收;專家評審組給予高度肯定,其成員包括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書長潘盛洲、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黃守宏、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張冬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最終課題成果吸收了各位專家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對以上部門、領導和專家表示衷心感謝!由於學術水平有限,書中紕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編寫組

二OO八年七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