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向冗員下手,節約人力成本(1)(1 / 3)

成本戰爭就是一切為了成本,一切服從於節約成本的大局。因此,當企業中有多餘的人的時候,就要果斷出手,絕不留情。同時,要把少量的精英彙聚起來,讓人才創造效益。

冗員造成低效率

準確地說,冗員並不等同於低效率。冗員隻是說,公司的人才過剩。在“人才濟濟”之下,為什麼效率反而更低呢?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三個和尚沒水吃”,就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這件事本該張三做,他推給李四,李四又推給王五,像這樣推來推去,效率又如何會高呢?

在管理界,“不拉馬的士兵”這個故事流傳已久。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伊始,到下屬部隊視察操練情況,發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在部隊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麵,紋絲不動。軍官不解,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軍官回去後反複查閱軍事文獻,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原來長期以來,炮兵部隊仍然把非機械化時代的舊規則作為炮兵的操練條例。以前,站在炮管下麵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馬的韁繩(在那個時代,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以便在大炮發射後調整由於後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所需的時間。雖然現在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程度很高,已經不再需要這樣的一個角色了,但是由於沒有及時對操練條例進行調整,因此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軍官的這一發現使他獲得了本國國防部的嘉獎。

也許有人會不解,這一點發現就可以獲得嘉獎,這位軍官真是得了個大便宜。其實不然。軍隊可以因此節省人力,這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如果節省的人力在另外的崗位上工作,又可以獲得額外的收益。從組織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這實際上是一個組織工作係統的優化過程。“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盡其才,事盡其功。”在每一個企業中,完善的組織結構設計和合理運作的目標就是這十六字方針。

“不拉馬的士兵”存在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當初企業在設計組織結構的時候,沒有堅持因事設崗的原則,設計的一些崗位沒有實際的工作,因此被安排在這些崗位上的員工也沒有實際工作;二是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導致企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發生變化,而企業自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因循原來的模式,因此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

“不拉馬的士兵”的危害主要在於:“不拉馬的士兵”直接占用了企業的資源,降低了企業組織的運作效率。這同價值鏈管理的目標相違背。價值鏈管理的目標是要通過對核心業務流程的優化降低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因此企業都在想方設法用有限的資源實現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目標,而像“不拉馬的士兵”這樣的資源損耗日積月累,則會有潰堤之力。

從更深一層看,“不拉馬的士兵”會大大影響企業內部的公平氛圍和員工對公平的感覺,從而直接影響企業內部的士氣和人氣,這對企業發展的潛在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沒有士氣和人氣,企業的目標也便失去了實現的基礎。

在任何組織中隻有兩類人:第一類是與產出直接有關的人;第二類是各級主管和各種各樣的管理人員。作為一個以利潤為目標、注重節流的企業高級領導,就應該盡可能地削減第二類人員。

最好的、最盈利的企業一般其管理人員的責任範圍比較寬,而且控製麵也比較大。他們本能地理解:最佳效益就是指使管理成本(即不直接產生效益或不直接影響利潤基線的投入)最小化。

就我們所知的超級大企業而言,看看他們的法律、人事、財務、研究、信息管理和技術組織等部門,哪一個沒有人浮於事的現象?就全世界而言,如果把這些部門的人員裁掉一些(比如裁掉15%~30%),沒有哪家大企業的利潤會有所下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謹慎一點,每次隻砍掉5%,這些部門在一個月之內就會調整其工作次序,結果是:重要的工作完成了,沒有用的工作消失了。

在一些小公司中也同樣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各種各樣的管理人員占去公司總人數的1/3甚至更多。企業管理者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市場上(當然這點沒有錯),但他們卻看不到自家後院的巨大成本影響著利潤的增長。

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便要讓公司裏的冗員盡可能地少,最理想的是一個冗員也沒有,每一個職員的時間和才華都盡可能地被利用。當然,也不能像那些新聞報道的反麵典型企業那樣侵犯人權、壓榨員工。員工也是人,留下一個空間讓員工小憩一下,對提高工作效率絕對有益。

精簡架構是管理的重要原則,有冗員在,便要設想一下如何安置他們,或是加強某些業務,充分利用員工。而最無奈的手段就是裁員。

但無論如何,冗員隻會使機構的運作成本加重,降低營運效率。因此,機構內有冗員時,企業管理者一定要認真對待,盡快清理過多的冗員,否則運營成本會一日複一日地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