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在共和國的曆史上,有幾個村莊不同凡響。

河北省遵化縣(1992年改為遵化市)西鋪村,在農業合作化時期以“窮棒子”著稱,更以勤儉辦社聞名,被毛澤東稱為“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今天,這個村莊依然克勤克儉,依然信守著“窮棒子”精神。王國藩,和“窮棒子”一樣響亮的名字,在他身上有許多東西值得追憶。

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被樹為典型,毛澤東曾說“農業主要靠大寨精神”,“文革”前夕直至結束後兩年,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的精神影響廣泛,大寨的曆史聚訟紛紜。大寨在共和國曆史上的影響之深之久,至今難以估量;陳永貴從大隊黨支部書記到國務院副總理的升遷,可謂前無古人。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業生產責任製的“裏程碑”。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文革”結束後,安徽、四川、內蒙古等幾個省區大膽嚐試農業生產責任製,安徽省尤其突出,小崗村的“大包幹”尤為典型。農業生產責任製是共和國曆史上一項重大改革,說到這次改革就必須提到小崗村。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中國農村共同富裕的樣板。華西村的成就是個奇跡,華西村的發展曆程和成功經驗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社會課題。老書記吳仁寶,一個目光遠大的農民思想家和創造了奇跡的農民實踐家,他應該是並且也已經成為鼓舞人心的傳奇。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依靠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深圳的地緣優勢、幹部群眾的苦幹實幹精神,把一個貧困山村發展成為富裕文明的模範村。窮困時有誌氣,富裕後講文明,張偉基和他的同事們實踐著他們的諾言,他們為共產黨爭了氣,為社會主義爭了氣,為我們的國家爭了氣。中國共產黨的兩任總書記曾蒞臨視察並予以嘉勉。

西鋪、大寨、小崗、華西、南嶺,五個在不同曆史時期引領風騷的村莊。每一個村莊都有一串動人的故事,每一個村莊都有一種感人的精神,每一個村莊都給人一段啟發。盡管有的村莊在某些方麵值得商榷或招人詬病,但那是曆史造成的。

曆史造就了它們,它們影響了曆史。

出於對上述五個村莊的敬慕與好奇,近十多年來,筆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閱讀這五個村莊,走進這五個村莊,搜集整理其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拍攝其風物人文。

2008年春,當山東畫報出版社傅光中先生詢及準備為建國60周年寫點什麼的時候,我表示想介紹上述五個村莊,並且與傅先生約定在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王朝彬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