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尋找東方企業家的財富基因(1 / 2)

一、向誰要經營智慧

對於中國商人來說,最近這一二十年是有史以來最光彩照人的時期。一方麵他們不再遭受“奸商”的罵名,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整個社會肯定,財富觀念得到了整個社會的廣泛認可。更重要的是商人的財富得到了快速的積累,一個財富階層在中國社會迅速崛起。

這就像一個長身體的孩子,在身體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哭著喊著:誰能給我強身健體的營養藥?誰能給我百戰百勝的智慧樹?誰能讓我成為武林江湖的黃藥師?誰能給我搖錢不止的枕邊書?

人們先是找到美國人,向美國人要經營智慧。以美式管理為核心的西方管理經驗的引進,是近年中國管理的主流。僅從近幾年暢銷書的流行就可以看出大致的脈絡。從《基業長青》、《追求卓越》、《第五項修煉》到《把信送給加西亞》、《誰動了我的奶酪》,一路走來,都一度成為超級暢銷書。美式管理以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和成熟的管理為依托,以激發人的潛能為核心,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以高效的經營運作為手段,以財富的積累為目的。自己有企業的老板們在讀這些書,自己沒有企業的未來老板們也在讀這些書。他們接受了這些理念,並且為之迷狂,以為找到了通向財富之門的阿拉丁神燈,好像找到了獨步天下的武林秘笈。

一陣惡補下來,人們發現,美式管理也不是靈丹妙藥,它和中國的現實對接有些困難,而且追求財富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一個中國頂級經濟學家站在中央電視台“對話”的聖壇上向他的學生們——中國商人布道:不要在向美國人學習的同時,忘了我們的祖宗。於是人們又重新尋找,找到了中國古人,找到了中國傳統管理智慧,導致了中國傳統管理智慧的複興。

時下,《水煮三國》、《細節決定成敗》、《中國式管理》、《向解放軍學習》這些中國傳統經營管理智慧的書壓倒性地占據了暢銷書的排行榜。中國智慧強調以智勝,認為做企業最重要的是把握商機,認為做企業最重要是中庸之道,認為“三十六計”可以用於商務談判,認為“水滸”和“三國”講的都是商界江湖,認為隻有修身才能治企,認為商道即人道。一個叫做曾仕強的台灣老人,到處宣講他的“中國式管理”,他要讓每一個中國商人都成為聖人。在北京大學的總裁培訓班上,企業家們聆聽著國學大師們宣講孔孟之道。

對於中國式管理的大行其道,現在已經有人開始質問了:孔孟之道一直存在了兩千多年,為什麼中國就沒有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家?台灣有一個名為趨勢科技的企業,它的財務總部在日本,銷售總部在美國,研發總部在中國,開發中心在馬來西亞,它應該采取什麼樣的管理呢?

近來,管理學上一個新的動向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就是紅色管理的提出,一些企業家表示要向中國革命要智慧。中國共產黨有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這好比企業的願景,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有效的政黨,這好比企業的組織。有一家以豆製品生產為龍頭的企業,從企業開辦的第一天起,就高舉學雷鋒的大旗,按照部隊的編製來設立自己的部門。10年時間,資產從1000元做到了1個億。實際上,紅色管理最經典的故事是河南南街村的神話。在這個紅色的企業裏,可以聽到《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聲,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巨幅雕塑聳立在最顯眼的位置。從《向解放軍學習》開始,《黨史商鑒》、《紅色管理》都是紅色管理方麵的著作。

說到這裏,明白人一看就清楚,中西管理的爭論涉及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衝突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是中體西用還是全盤西化?對這個命題已經形成一個約定俗成的答案:這兩種態度都不對,正確的態度是應該吸收人類文化的所有優秀成果。

管理之學作為應用之學更是如此,一個成熟的企業家,應該向整個世界要智慧,應該向全部的人類文化要智慧。不管是德國商人的嚴謹、印度商人的空靈還是日本商人的精細、猶太商人的精明,同樣可以使我們受益無窮。

所以我非常自信地說,中國企業家即將經曆一個向世界文化要智慧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