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來了,電影換種玩法?(1 / 2)

科技來了,電影換種玩法?

科學看片會

作者:王俊寧

如果在過去的一年裏,你經常到電影院看電影,那你可能就會發現,稱霸票房許久的都是大製作、大場麵、大特效的科幻電影:《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超凡蜘蛛俠2》《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X戰警:逆轉未來》《哥斯拉》《沉睡魔咒》《明日邊緣》……

電影是與科學技術結合最緊密的藝術。從主題上說,類似《變形金剛》的科幻電影越來越成為院線的主流。從手段上說,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會很迅速地在電影上得到體現,電影修複技術加速了老電影的“重生”,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更是為電影產業帶來新的變動。

科幻電影為何成為院線主流

盡管“科幻電影”一詞最早出現在1926年,然而人們對於科幻電影的喜愛,從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存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韓連慶認為,“科幻電影從電影誕生後不久就產生了。雖然到底哪部片子算作正宗的科幻電影還有爭論,但是法國電影大師梅裏埃在1902年推出的《月球曆險記》無論從片名還是內容上來說,已經具備了現代科幻電影的要素。”

“然而,真正將科幻電影作為一種類型片確立下來的還是好萊塢。”韓連慶說道,“科幻電影在美國是有生存傳統的。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幾乎都有科幻小說或漫畫為基礎。”

“科幻電影”和“非科幻電影”並不存在涇渭分明的劃分。例如,人們一般會把根據美國作家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改編的同名電影看作是“科幻電影”,但是克萊頓本人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小說歸為“科幻小說”。另外,很多年前國內公映過一部美國電影《全民公敵》,故事的背景是美國中情局通過高科技監視係統,對公民隱私的監控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當年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後,輿論一片嘩然,中情局趕忙出來澄清事實,說現在的科學技術還達不到那種地步。所以,從技術含量上說,《全民公敵》應該算是一部“科幻電影”,但該片卻基本上被當作一部動作大片來觀賞。

在韓連慶看來,科幻電影也有“硬科幻電影”和“軟科幻電影”之分。《星球大戰》《變形金剛》等屬於“硬科幻”,《2001太空漫遊》《人工智能》這類對技術和人性進行反思的作品,當屬“軟科幻電影”的代表。

美國科幻電影很擅長把一個通俗的概念運用到電影故事裏麵。在這些電影裏,新技術和新事物的出現總是有科學的解釋在裏麵。無論是基因變異(《蜘蛛俠》《X戰警》),外星人(《超人》《異形》)或者說受外界刺激(《哥斯拉》《蝙蝠俠》),在看似不可實現的情節裏,又有令人信服的科學因素。這也是為什麼科幻電影在好萊塢長盛不衰,並且席卷全球成為主流的原因。

由於完善的工業化鏈條,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係。1971年,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科幻電影《五百年後》。該片內容並不新穎,敘述也很沉悶。“但是這部電影的意義並不在內容,而在於盧卡斯由此所確立的科幻電影的技術製作標準。”韓連慶解釋說,“也許是盧卡斯意識到大眾並不欣賞這類科幻電影,隨後他就改變了路數,陸續推出了由他導演和參與製作的《星球大戰》係列,不僅由此締造了盧卡斯的電影帝國,而且帶動了美國整個科幻電影的繁榮和在全球的流行。”

一旦科幻電影被好萊塢作為一種成功的類型片在全球推廣,它的局限性也就日益顯示出來。這突出地表現在內容的模式化和對視覺效果的偏重,由此也就喪失了“軟科幻電影”的那種人文氣質。不管是機器人、網絡,還是生化病毒,科技在這類影片裏都成了商業噱頭。因此,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對科學技術的反思還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