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書法到繪畫筆墨轉換的思考(1 / 1)

從書法到繪畫筆墨轉換的思考

書畫文化

作者:唐朝軼

近來,我一直在思考書法和繪畫中的筆墨轉換問題,書畫用毛筆在宣紙上表現,是中國人獨有的藝術形式,中國書畫的筆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套自身完整的語言體係,可以承載與表達中國文化的深層精神,甚至有延續中國文化的使命,像趙孟頫一樣,作為南宋王孫,家國毀亡,但他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仕元,通過書畫一道傳承漢文化的精神,所謂“雅知國滅史不滅,家聲無愧三百年”,將漢文化的精神更加發揚光大。

中國書法和繪畫,雖然呈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但筆墨精神是一致的。曆來書法和繪畫不分家,書法大家往往也是丹青高手。從蘇東坡、米芾、趙孟頫、唐寅、沈周、文征明、徐文長、陳白陽、董其昌至近代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無不如此。而當前,書法和繪畫分家較嚴重,一些畫家不會書法,書家不擅丹青,這與二十世紀以來,藝術院校的教學與傳統文化缺乏緊密聯係有關,例如,在教授繪畫時,不論是國畫還是油畫,往往以西方美術教育模式開始,從素描、色彩入手,用西方美術理論來從事中國畫的教育。書法教學也是以西方的表現形式,重外形和技法的熟練,輕視筆墨的內涵。這樣便導致中國書法和繪畫偏重技法表現,而忽略內在“人文”這一本質的精神。

二十世紀中國書畫的發展大體是在黃賓虹所說的“君學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許多頗有建樹的畫家,因沒有擺脫為體製服務思潮的影響,題材創作、造型至上的觀念限製了他們的自由創造,同時因受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追逐形式效果,而遠離了傳統,遠離筆墨,創作中較少反映中國文化的儒道精神。從那時到現在重形式而輕筆墨的思潮,一直是當下書畫界難以擺脫的束縛。書法用筆好比是連接中國畫和中華傳統的紐帶,正如吳冠中所說的“是風箏不斷的那條‘線’”,當繪畫遠離了書法用筆,中國繪畫便與中華傳統之正脈漸行漸遠。

書法和繪畫的互補,要求書家要有繪畫才能,畫家要有書法之基本功。上世紀國畫界以林風眠、徐悲鴻為代表,提出了許多改良中國畫的方法,實踐證明有些是行不通的,而像黃賓虹在堅守傳統筆墨精神基礎上,多方尋找營養,尋求筆墨的自由創新觀點,逐漸被後來者尊崇。賓老有言“書畫之道,不外筆法、墨法、章法三者,其中能得筆法已是名家,墨法用筆中來,無筆墨雖有章法皆庸工也。”賓老認為,中國的繪畫用筆一定要從書法中去體會,尤其強調書法中篆籀用筆表現的“金石味”,注重“屋漏痕”、“折釵股”的筆法在繪畫中的運用等等。書法最能承載中國文化和曆史,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而書法用筆之精妙也是最可彰顯筆墨精神的,因此強調繪畫與書法的密不可分,書法於國畫之重要,實際就是強調筆墨的重要。綜上,國畫的基礎便是書法,而不是素描、國畫專業的學生,書法學習當是首要。(本文為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