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晚清官員口中的“國情”(1 / 1)

關於官員對社會變革的態度,魯迅先生有個非常精辟的論斷:搬一把椅子都會流血。魯迅經曆過晚清和民國,他的沉重總結裏飽含著對現實的深刻體察。

在19世紀,電報無疑是最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之一,想要經營電報得先架電線,但某些清朝官員居然把電線、電報視為“奇技淫巧”。1875年9月,工科給事中陳彝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堅決反對架設電線,他斷定電線可以“用於外國,不可用於中國”,並陳述了自己的“理由”:“銅線之害不可枚舉,臣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華洋風俗不同,天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酥,不知有祖先,故凡人其教者,必先自毀其家本主。中國視死如生,千萬年未之有改,而體魄所藏為尤重。電線之設,深入地底,橫衝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傳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藉使中國之民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銅線,尚安望尊君親上乎?”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陳彝反對架設電報線,是因為他覺得架設電報線不符合國情。

用“不合國情”作擋箭牌反對變革的,絕對不隻是一個陳彝。鴉片戰爭後,清國陷入積貧積弱的泥潭,北洋大臣李鴻章、淮軍將領劉銘傳等人主張修建鐵路以富國強民。聽他們說得多了,清廷也有修鐵路的意向。此時,一些頑固派官員急得像被人烙了胸脯,紛紛上書表示反對,他們說:“觀該二臣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大臣從政,一旦欲變曆代帝王及本朝列聖體國經野之法製,豈可輕易縱誕若此。”修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何者?外夷以經商為主,君與民共謀共利者也;中國以養民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

最值得一議的還是慈禧太後對“國情”的刻意維護。1898年4月23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變法,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不足四個月的時間,光緒帝發布了上百道新政諭詔,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然而,光緒帝的改革措施遭到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強烈抵製,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的矛盾也日趨激化。8月6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追殺維新誌士,自己重新訓政。政變當天,她命令一些重臣跪於案右、光緒帝跪於案左,訓斥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為!乃竟敢聽信叛逆盅惑,變亂典型。”“變亂祖法,臣下犯者,汝知何罪?試問汝祖宗重,康有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憒至此?”光緒帝辯解說:“是固自己糊塗,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國脈,通融用西法,並不敢聽信康有為之法也。”太後暴跳如雷:“難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於祖宗乎?”慈禧所謂的要重祖宗,實際上就是要尊重“國情”。

所謂國情,就是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這個東西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不講國情,一切照搬外國,事情絕對無法辦好。然而,世界上絕大多數東西是沒有國情之分的,中國出產的食品,英國人吃得津津有味;美國人生產的電腦軟件,中國人用得不亦樂乎。動轍以“國情”為借口,墨守成規,不事變革,我們隻會離世界現代文明越來越遠,晚清的結局就是一種證明。

目前,我們正處於一個時代的十字路上,麵對要求變革的聲音,一些人總喜歡找“不合國情”之類的理由予以搪塞,對於種種“國情論”,我們不妨掰開表皮瞧瞧裏麵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