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日軍第三次易帥(1 / 2)

就連老蔣也親至賀電,嘉獎前線有功將士,“經此一役,我國我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連日各國輿論莫不稱頌我軍精勇無敵,而倭寇軍譽則一落千丈也。望鼓勵官兵奮鬥努力,並為我代為獎慰也。”

而反觀日軍一方,植田謙吉在戰後,當看到損失統計報告後,眼淚都快下來了。此次日軍的損失實在是太過慘重了,獨立混成第24旅團幾乎被全殲,第9師團也遭到了重創。雖然植田謙吉十分不甘心就此失敗,但是以當時他們在上海的兵力,加上日軍新敗,已經根本無力再發動新一輪的進攻了。

而前線慘敗,如此巨大的損失,即便植田謙吉想要隱瞞,也根本瞞不住,隻能如實的上報了日本大本營。

日本大本營在得知前線再次慘敗的消息後,朝野震驚。因勞師動眾,戰事難以速決。為此,23日,經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火速派遣陸軍增援。於是參謀本部決定成立上海派遣軍司令部,由前田中內閣陸相白川義則大將接替植田植田謙吉,增派第十一師團(師團長厚東篤太郎中將)、第十四師團(師團長鬆木直亮中將)和飛機一百多架來華,以便在上海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上海抗戰發生後,南京政府采取“一麵抵抗,一麵交涉”的政策,因此在抵抗之際,一麵照會歐美各國和國聯,要求“履行其條約之責任”。由於上海戰爭直接威脅到各帝國主義利益,因此,迫使他們采取比對待九一八事變較為積極的態度。正因如此,在上海戰爭過程中,由英、美、法出麵奔走的“調停”一直不斷。國聯理事會不顧日本代表的極力反對,20日決定將中日衝突移交國聯大會處理,並以3月3日(日內瓦時間)為大會開會日期。

2月下旬,美國國務卿****生也再次出麵警告日本,重申《九國公約》等必須維護。2月23日,美國國務卿****生以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波拉(WilliamE。Borah)的書信的形式,申述維護中國門戶開放政策及九國公約、非戰公約的重要性,重申“不承認主義”的立場,表示美國政府“不能承認任何影響我們政府及人民在華權利的任何局勢,或任何該兩國所訂立的違反此等公約條款的條約或協定”。24日,美國政府將這封信轉交給國聯秘書長、中日兩國政府及英法等國。同時,美國政府還決定派代表出席即將召開的、討論中日問題的國聯特別大會,希望促成中日雙方的停戰談判,盡早結束上海戰爭。但另一方麵,就在日本準備加派軍隊援滬時,****生又對日本駐美大使出淵表示,美國政府不鼓勵製裁日本的行動,尤其可見列強之陰險,一麵嘴上喊著抗議日本在華行為,一麵又暗中故意放縱日本的行為。

所謂的《九國公約》,全稱《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華夏9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在華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並賦予它以國際協定的性質,使日本獨占中國的野心遭到挫折。實質上是在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帝國主義列強建立的對華夏的聯合統治,加深了華夏的半殖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