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附錄B 中美雙邊貿易關係分析(1 / 3)

中國是近年來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中美貿易關係對於中美兩國的經濟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於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

一、中美雙邊貿易額的變化

根據商務部統計,1979年,中美貿易額僅為24.5億美元;2005年,雙邊貿易總額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了2116.3億美元;2007年中美貿易總額突破了3000億美元,中國取代了加拿大和墨西哥,成為美國進口商品的最大來源國。2008年,中美貿易額達3337.4億美元。在過去的30年裏,中美貿易額增長了130多倍,年均增長18.5%,兩國的商品流通更加順暢,市場需求不斷增大,貿易往來充滿活力。2008年由於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為3337.4億美元,僅比2007年增長10.5%,增速為入世7年來最低。其中,我國對美出口2523億美元,增長僅為8.4%,7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在這一年,加拿大反超中國成為對美第一大出口國。

2009年前三季度中國對美國出口價格下跌4.9%,出口數量減少12.6%,中美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4%。中美貿易在曆經近30年的快速增長後,在2009年放慢了腳步。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改變,消費能力隨之下降,這勢必導致中國商品對美國出口的減少,使得大量商品積壓,造成目前中國產能過剩的現象。

二、中美雙邊貿易中的商品構成

中美雙邊貿易繁榮,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但兩國相互之間進口的商品結構差異很大。

(一)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構成在2009年的1—6月份,雖然美國自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額同比全部下降,但是中國在2009年前兩個季度仍然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國。在金融危機的今天,以現行的彙率,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還是深受美國人喜愛的。美國自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玩具、家具、鞋和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此類產品技術附加值低。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因此商品價格低廉,在美國市場銷售中極具競爭力。

(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構成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市場越來越開放,美國在吸收中國商品和服務的同時,對中國的出口也在大幅增長。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機電、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等高科技產品。僅機電產品這一項,中美貿易順差就達267.47億美元。

(三)中美雙邊貿易的產品結構不平衡

中國加入WTO以來,中美之間的總體貿易格局一直表現為“交互逆差”或“交互順差”。在貨物貿易方麵,中國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在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方麵,美國是順差,中國是逆差。美國服務貿易內容廣泛,包括旅遊、運輸、保險、銀行、廣告、工程設計、知識產權、數據處理及信息傳遞等項目。美國服務產業比較發達,具有良好的基礎,並在高科技等新領域中占有優勢,所以造成了中美貿易關係中產品結構的差異。

三、中美貿易關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中美貿易順差逐年增加

隨著中美雙邊貿易的迅速發展,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中美貿易順差額從2002年的427.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633.2億美元,順差的幅度不斷擴大,究其內在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1.中美貿易中產品的結構問題

如上所述,中國出售給美國的產品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如衣服和鞋等。由於價格低廉,美國人對這些商品需求量巨大。反之,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主要集中於高科技產品,如飛機和生物製藥等,需求量相對較小,由此產生貿易順差。

2.美國限製中國進口該國的高科技產品

中國進口的高科技產品總量中,從美國進口的產品隻占10%左右。美國不願出售核心技術給中國,這使得中國在進口美國很多高科技產品中受到了明顯的限製。

美國在大量消費中國商品的同時,卻又對中國進口他們的商品增加重重限製,這種現象隻能增加中美貿易順差。

3.國際製造業大量向中國轉移

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加之中國政府鼓勵外商對華投資的政策,使得大量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建廠,在中國生產商品,而後再賣往世界各地,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美國。這在增加中國出口額的同時,使美國人可以大量地使用廉價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