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加速結構調整 實現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1 / 2)

(代序)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婁勤儉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初步形成了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產業鏈基本完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創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觀調控漸趨規範的產業體係,已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大國。然而,受金融危機影響,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麵臨嚴峻挑戰,產業增速下行,出口下滑,效益下降。從本質上看,危機是對產業發展方式的衝擊。長期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通過技術依賴、廉價資源、加工貿易、整機出口、低價競爭等方式發展,導致抗衝擊能力不強。如何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是全行業上下著重解決的問題。

一、充分認識產業結構調整的緊迫性

危機爆發,使得產業中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利潤空間狹窄、技術含量低等問題進一步突顯,轉型已經刻不容緩。

一是依靠低成本的競爭優勢逐步弱化。改革開放以來,電子信息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主要得益於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環境,但隨著產業總量不斷擴大,勞動力、土地、原材料、能源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導致我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不斷衰減。按照製造成本競爭力的國際指標體係(彙率、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原材料成本、固定設備成本、稅收等),在全球排名中,我國已從2008年的第四位下降至2009年的第六位(前五位是墨西哥、印度、越南、俄羅斯和羅馬尼亞)。從2005年起,我國人民幣彙率上升了20%左右,勞動力成本上升了80%,原材料仍不斷上漲,環境日漸惡化,在有限資源和環保要求的約束下,高速增長終有極限,不可能按以往的方式持續增長。

二是經濟增長的質量亟待轉變。我國電子信息領域企業效益不高,企業難以支持重大技術改造、增加研發投入和大規模自主創新。銷售利潤率一直徘徊在4%左右(2009年為3.49%),而全國工業利潤率為6%,《財富》全球500強為7.1%。同時,我國企業社會保障支出偏低、資源價格偏低、折舊水平偏低、研發費用偏低,更加顯示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低下。

三是國際市場競爭模式明顯改變。長期以來,電子信息產業競爭焦點在於打造完整的產業鏈,而近幾年,跨國公司已明顯從產業鏈的優勢轉向占領價值鏈的製高點,包括標準、品牌、專利、人才和市場等。標準不斷引領發展,品牌顯著提升效益。如2004年IBM將全球PC業務轉移給聯想,2007年,營業收入988億美元,並沒有明顯增長,但淨利潤則達到104億美元,較轉型前增加了50%以上。近幾年,惠普、戴爾等國際大企業也步IBM的後塵而快速轉型,開拓數據中心、服務軟件、服務器等新領域,2009年戴爾存儲與IT服務的利潤已占總量的一半。

四是國外市場形勢不容樂觀。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回升尚不清晰,保護國內市場和爭奪國際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出口麵臨的貿易壁壘層出不窮,我國雖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但產業外貿依存度很高,2009年製造業收入人民幣51305億元,出口4572億美元,產品出口額占銷售收入的60%。在產業總量中,三資企業占比73%,本土企業仍處在劣勢地位,尚不足以主導IT產品的國際市場,也要求我國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

電子信息產業是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一個發展相對成熟產業。今後,粗放型的產業發展舊模式難以為繼,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結構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成了豐富的產業門類和不斷衍生的產業鏈,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結構總是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任何一個有活力的產業,總是處於不斷的調整創新中。如今,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技術創新依然活躍,也必然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集成電路進入納米時代,軟件技術逐步向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綠色信息技術加快發展應用,產品、軟件、服務、網絡正在加快融合,已派生出一批新經濟增長點。技術創新加快,加快結構調整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電子信息產業本身具有廣闊市場和旺盛生命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如國產芯片與軟件產品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大而不強,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危機帶來了加速結構調整的良好機遇,有利於我們擴大內需市場,有利於我們走出去收購先進企業與技術,完善產業鏈,從而使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結構調整是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信息技術具有高創新性、高度滲透性、高度倍增性和高度帶動性的獨有特點,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帶動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必然首先加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加速電子信息產業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並在國際上贏得相應的市場份額和具有足夠的影響力,才能提高國際競爭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