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謀商道——頭腦簡單絕對做不成生意(1)(1 / 3)

商道直接決定一個商人的大與小,但是商道又是最難以掌控於手的,因此,做生意的第一條秘訣就是要 “吃透”商道。對英明的商人來說,商道在他們的眼裏,也在他們的心裏和手裏,謀取商道靠觀察、靠琢磨,邊幹邊悟,這樣才能把一個小商人造就成一個大商人。天下所有的商道都表示這樣一點——頭腦簡單絕對做不成生意。

第一節 不可錯失一次次良機

做生意,辦公司,最忌諱你是個有眼無珠的人,機會到手,還發現不了,還要瞪著大眼去亂找。當別人占有了機會,並靠機會賺了大把錢的時候,你恨不得再向惡狼一樣去從別人手上搶回機會。

機會來了要 “貪心”

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機會太重要了,一旦機會到來,一定要貪心,因為機遇在你的一生中也許都不會再來。所謂 “貪心”,就是當斷則斷,而且一旦下定決心,就堅決幹下去,毫不猶豫,毫不拖遝。

有位在日本大板擁有幾座高層公寓,幾家中式餐館和酒店等多家產業的華商,就是一個典型。

二戰結束後不久的某天,一位朋友介紹他去買一塊地(即現今他擁有的那幾幢高層公寓的那塊地),再三向他保證說:買了這塊地必有大利可圖。朋友還解釋很多原因,總之,極力勸他當機立斷掏錢去買。

而這位華商的態度呢?

他非常信任他的這位朋友,但並沒有輕率地聽朋友的一麵之詞。他的第一個想法不是立刻去買地,而是決定先去看一看。

於是,他天天去實地觀察,每次在那塊地上,一站就是好幾個鍾頭。別人看他老站在那兒東張西望,覺得既無聊又辛苦。而他卻全然不覺得,因為他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想問題:

——這塊地可建什麼類型、多少麵積的建築?

——每天的人流高峰從幾點開始?

——來往的人群主要往哪個方向流動?

——來往人群主要是藍領還是白領?

——投資這塊地大約得花多少錢?

——投資這塊地的費用幾年可以收回?我現在的財力夠不夠用?需借多少錢?

——是單獨投呢?還是與人聯手?……這樣,整整考慮了一個多月,他終於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值得投資,因為這塊地有很大的發展前途,適合做一筆公寓樓的生意。他還決定向銀行申請貨款,單獨投資。

有人問他:何苦自己一個人費那麼大的神,辛辛苦苦地站著觀察思索一個多月?反正得出的結論跟朋友當初的建議又一樣一樣,真是白下功夫,做了一堆 “無用功”。那位朋友也抱怨他不信任自己。

對這些,他都淡淡地一笑了之。他自有他的道理:買地造樓是一筆很大的投資,搞不好,弄個賠本倒貼,負債累累,真太可怕了。因此,怎麼能僅聽別人的一麵之詞就盲目去幹?哪怕是再好、再真誠的朋友也不行。

40多年後的今天,當這位華僑商人回想起當年那一個多月辛辛苦苦的實地考察時,他仍舊淡淡地一笑:“那樣做我才放心。”

於是,他果斷地采取了行動。當時,他麵臨的客觀現實情況是:不動產與積蓄加起來,勉強可以買下那塊地。

於是,他二話不說,將不動產全部抵押,從銀行提出全部積蓄,傾囊買下了那塊地。他那時的想法是:趕緊先把地買下來,其餘的以後再說。

現如今,人們都羨慕他的財產,佩服他當年的勇氣與魄力。但人們往往隻看到今天矗立的高樓大廈、高額的經濟收入,卻不知那片地在戰後不過是一堆被炮火炸毀的殘垣,荒涼而死寂,當時要掏出自己的全部財產去投資,該要冒多麼大的風險啊!

香港陸氏實業公司掌門人陸肇天也是一個典型例子。

陸肇天夫婦是60年代從中國內地到香港的移民,既無第二代創業者多少得到父蔭和良好的現成社會關係基礎,又無本地創業者已在商場血戰多年積累的經驗,完全是披荊斬棘,曆嚐艱辛,闖出道路,白手起家,最終創業有成。

陸肇天剛到香港時,由於內地資曆香港不予承認,所以被迫出賣體力,做小生意。最後他從一筆刀片訂單中開始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終於辦起了陸氏實業公司。

陸氏實業公司第一次騰飛是在1976年。當時正是電子計算器萌芽之時,許多大廠家看到這一新產品,但是拿不準,猶豫不敢上手,想再觀察清楚再下決心。但陸肇天的小公司卻沒有那麼多顧慮猶豫,看準這是投入電子計算器市場的有利時機,全力以赴,抓緊生產液晶電子計算器。

正因為他及時早著先鞭,競爭者少,在市場上放韁馳騁,獲得成功。等到群起效尤,市場飽和,陸氏已飽食遠颶,積累了經驗和資金,為公司下一步發展打下了新的基礎。

機會又一次來臨。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陸肇天得力於來自內地的生活經驗,看準了內地市場的巨大潛力和進行合作的有利時機,看到了內地勞工成本低廉和深圳蛇口近在咫尺,以及對外優惠的有利條件,立即與內地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