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1 / 1)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卷首語

作者:本刊編輯部

習近平同誌在今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既是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對全社會各個成員、各個家庭的號召,意義重大深遠。

首先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也是悠悠幾千年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幾千年來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聚族而居的社會生活組織,讓宗法社會成為重要特征。種族靠家族傳續,文化靠子孫傳承,技藝靠家庭傳授。長此以往,我們的祖先養成了家國情懷,家庭成為社會的細胞,家教成為社會教育的始初階段,家風也成為整個民風、社風的重要方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正因為這樣,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像我們這樣重視家庭、家教和家風。

重視家庭、家教、家風,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遺子黃金滿筐,不如一經。”“家之興替,在於禮義,不在於富貴貧賤。”這些傳統格言,成為人們共同崇尚的價值觀。孟母三遷體現出求知向上的誌向,孔鯉過庭展現出尊師重道之心,嶽母刺字體現出精忠報國之情。諸葛亮教誨兒子修身養性,“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祖孫三代被後人譽為“三世忠貞”。包拯嚴厲要求後代不貪贓枉法,不違其誌,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林則徐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正是這樣好的家庭傳統,成為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倫理道德的紐帶。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淡漠了家庭,忘記了家教,帶壞了家風。有些人隻注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教隻是傳授生活技巧,忽視了德行的教育培養;有些家庭忽視了大人對子女的正確引導,視子女為“小皇帝”、“小公主”,出現了老子成了“兒子”、爺爺成了“孫子”的現象;還有的將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以及各種腐朽思想引入家庭家教,貽誤子孫。試想,這樣培養出的子女,將是怎樣的下一代?

更有甚者,幾千年封建的“官本位”、“封妻蔭子”的陳腐觀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醜陋規則,又在腐敗變質了的黨員領導幹部中得到延續,“枕邊風”、“裙下風”、“貪內助”、“紈絝子”,一人掌權“全家腐”。有的為官一方,老婆孩子經商辦企業,套取巨額利潤,造成國有資產數百億地流失;有的搞“一家兩製”,“前門當官,後門開店”,家人跟著發大財。程維高提拔幹部以是否幫兒子為標準;劉鐵男教育兒子“要做人上人”,“要學會走捷徑”;蘇榮以為“家就是權錢交易所”。夫妻聯手,父子上陣,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發財的家族式腐敗,敗壞了官場作風和社會風氣,破壞了黨和政府形象,貽害無窮。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新四軍老前輩都很重視家教家風,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劉少奇的長女劉愛琴讀大學時回家要車接,他知道後嚴厲批評;李先念主管國家經濟工作長達26年,一直不許孩子經商;陳毅擔任上海第一任市長時,曾與家人“約法三章”:穿土布衣,不坐公家的小汽車,辦任何事情都要嚴格按製度來;鍾期光教育子女堅持做到:讓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子女做的事自己堅決不做;張震自己從不收禮品,同時教育子女不許收禮,多次回鄉探望,老鄉送的禮物他都委托陪同領導一一退回。徐向前元帥曾寫:“我們這些人遲早是要離開人世的,如果不把後代教育好,千百萬人的流血犧牲就會付之東流。”

家連著國,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教關乎子孫萬代,關乎社會興衰;家風聯著黨風政風,關係黨的生死存亡。經營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培養好家風,是我們每個家長的必修課,也是我們必須為社會應盡的責任擔當。為了子孫萬代不變質,為了黨和國家不變色,為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停步,讓我們都自覺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