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老板,能睡地板”,是溫州商人的製勝法寶。溫州人先吃大苦後賺大錢的傳奇故事有力地印證了那句老話:能吃苦,吃半輩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輩子苦。
2溫州人有極強的務實精神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現代商業社會裏,人們的普遍心態是急功近利,缺乏把一件事精雕細刻的耐心,缺乏十年磨一劍的意識,缺乏為自己設立一個標準,並朝著這個標準不懈地努力的精神,這也就是缺乏務實精神。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的溫州人有這樣一句名言:“世上無難事,隻怕不要命。”形象地闡明了務實和成功之間的關係。從長遠來看,一個具有較強務實能力的人或許會喪失某些短期利益,但務實能力給人帶來的個人信譽和產品信譽定能使他獲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功。
溫州人很務實,因為他們有一顆對自己的事業執著追求的雄心,他們更加熱愛經商事業,又能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全身心地進行投入,所以溫州人獲得極大的商業成就。務實精神在溫州人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溫州人幾乎個個都是賺錢機器,不是他們不熱愛多彩的生活,也不是他們沒有其他的人生夢想,而是因為經商之夢在他們心中燃燒,為此他們願意奉獻自己的全部熱情和精力,他們已將自己和經商事業融為一體。
如今,張文榮是上海亞龍投資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溫州人腳踏實地的作風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的演繹。
張文榮創業不久,由亞龍集團投資開發的四星級酒店公寓——亞龍酒店公寓麵向市場發售,這個位於浦東的房地產項目從品質和地段來說,均可賣到每平方米8000元,但是張文榮堅持隻賣7000元。他的這一舉動招致了來自小股東的責怪。張文榮對此表示,因為隻售7000元每平方米,所以五六天就能銷售一空,資金早些回籠便可投入下一個項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證足夠利潤的基礎上,向廣大消費者和市場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亞龍開發的房子質量好而價不貴,為集團未來的房產經營做了免費廣告。
“賺錢不要賺到盡。”這是張文榮的口頭禪,此話反映出他作為商人難能可貴的平和心態,而他本人也意識到,這正是他在上海幾年打拚下來一直穩步前進的主要原因。他始終認為,做生意和做人都一樣,要著眼長遠利益,而不要盯著眼前的一點得失。
張文榮曾說過,賺錢不要希望一夜暴富,一步一步累積起來的財富最讓人放心。這樣的指導思想使張文榮多年來一直堅持以實業為主,並且以自身積累發展為主。他對自己的經營風格的評價是“謹慎,非常謹慎”。他曾自豪地說,在亞龍集團投資房產之前,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至今,企業的負債率仍保持在30%以內。
曾經有一個酒店要出售給張文榮,評估價是1.6億元,而酒店老板賣給他隻要7000萬元。按照評估價,張文榮可以向銀行貸款1億元,相當於不用自有資金就可以擁有這家酒店,但是他沒有要這家酒店。因為他做了一些調查,覺得酒店以後的租金收益率可能抵不過銀行的利息。
有許多人認為他這套實業為本的思路太過落後,張文榮說:“他們說我傻,我是挺傻的,但是我做生意要對我下麵所有的員工負責,對我的家人負責。”
如果你以張文榮謹慎的投資風格和以實業為本的傳統觀念判斷他是一個膽小保守的商人,那就錯了。張文榮發家靠的就是各地商品差價的信息。20世紀80年代初,張文榮離開故鄉溫州,走南闖北幹起了營銷,幾次成功的經曆令他至今難忘。一次是他抓住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對新潮服飾的渴望,從廣東等地批發夢特嬌T恤至溫州,為自己贏得了25萬元的純利,這是他人生第一筆較大的財富。還有他在東北做生意,發現當地日本摩托車售價比浙江、福建等地每輛車便宜很多,於是他調動所有資金在當地收購了300部摩托車運回南方銷售,在3個月裏賺了100萬。不久之後,張文榮帶著“第一桶金”開始闖蕩上海灘。當時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對口物資的流動受到了嚴格的限製,上海的國有工業企業有大量鋼材作為廢料堆積,但溫州企業卻由於缺乏工業原材料而開不了工。張文榮利用手中資金從上海以很低的價格收購廢銅再運往溫州出售,以較快的速度增加了他的財富積累。
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的城市發展加速,電纜需求大增,張文榮尋求上海電纜廠作為合作夥伴,趁勢成立了上海電纜廠亞龍公司,當時,與國有大企業建立合營公司,張文榮算是創上海之先。此後,張文榮又相繼建立了電器、燈具等公司,產品進入了浦東國際機場、市汙水處等重點工程項目。1997年,張文榮再次吃“螃蟹”,成功兼並了國有企業浦東電纜廠。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浦東電纜扭虧為盈,年產值超過2億元,造就了張文榮“電纜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