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新
到2012年年底,希望集團即將走過三十個春秋。三十年的創業曆程,正趕上我國最好的發展時期。雖然其中也有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但卻充滿了追求與探索的快樂。
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往往有兩種情形:一是真實的;二是零碎的,甚至還有可能是錯誤的。但是,這一切並不影響我們的追求與探索,因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先例可循的偉大事業,作為滔滔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我們自然也沒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樣板,我們唯有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做好企業的經營管理是企業家的本分和天職。在所有有形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與之相匹配的無形財富。回首三十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反差管理成為我的管理之道。
“動別人於未動、啟別人於未啟、棄別人之所求”的反差管理思想,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明確,它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被證明、被檢驗的。
1982年,當大學生紛紛留在城市尋求發展時,我和我的三位兄弟——劉永言、劉永行、劉永好,選擇了辭去公職,回到農村去發展自己喜愛的事業,這在當時還引發了不小的“反差效應”——不用做廣告,我們的知名度便提高了。
創業之初,社會上積壓廠家款項的現象司空見慣,但我們卻公開承諾,二十四小時之內兌付原料商的貨款,如因故拖延,每天自罰貨款的千分之一作為賠償。
1987年,當鵪鶉養殖進入狂熱階段時,育新良種場沒有乘機大賺其錢,而是毅然決然地宰殺了自家的十多萬隻種鵪鶉,以扼製這一狂潮,並因此“損失”了上百萬元。
從1992年起,希望集團開始向外擴張,管理人才因此成為寶貴資源,有人主張從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引進人才,但希望集團卻起用了大量“外行”,不少駕駛員、搬運工、泥瓦匠出身的員工走上了經理崗位。
2006年,當大家都認為農業、農村、農民是落後的代名詞時,我們卻專門興建了挖掘農業之美、自然之美的都市農業主題公園——花舞人間。
希望集團能持續三十年健康發展,說明我們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遵從了企業發展的規律。企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認識、尊重、利用規律的基礎之上。1982年,我國農業生產還缺乏科學技術,我剛剛大學畢業,學的又是農學,尤其是我了解農民,熱愛農業,我認為,隻有到農村去才會有廣闊的發展天地,才會有更高的社會關注度。這個決定正是希望事業的起點,而這個起點的思想背景正是“反差思維”。
萬事萬物皆處在矛盾雙方的鬥爭與轉化之中,“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總是在同時進行,並且相向而行。在事物發展的拐點處,你提前轉向,在普通人眼裏,你的所作所為好像是“反”的,而你其實恰恰順應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隻要我們真正掌握了反差管理,透過反差現象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們便可以走出“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迷茫,放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反差管理的思想暗合了中國古老而傳統的大智慧,“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我們觀察一切現象並參與其中的這個宇宙實際上是動態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我們所能看見的一切事物,都在朝否定自己,即向自己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此,能夠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並在其變化的拐點處及時轉向,從而以新的姿態適應新的環境,往往是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舉措,也是企業能夠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關鍵所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事物總是呈“之”字形發展,是謂“折”。所謂哲學,隻不過是將“折”形發展的道理用“口”講出來罷了。在“折點”上及時轉向,正是人們尊重客觀規律的表現,也正是人類的智慧之處。
反差管理既是認識論,更是方法論;既是思想,更是工具,它不但對做企業有用,對做其他事也一樣有幫助。
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要特別感謝原中國人民大學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現任遼寧大學校長的黃泰岩先生,他長期研究民營企業,對華西希望集團的發展傾注了很多心血,並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了序;我也要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馬興歡和李淼淼,她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誠實的人不精明,很難成就大業,會有(老實人總是吃虧)的感覺。精明可以使誠實的信念更加堅定,誠實的實踐又會使人更加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