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古鎮:“四渡赤水”轉戰地
男人視野
作者:李貴平
在川南美麗的赤水河南岸,有一個自古以來十分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太平古鎮。這座古老的小鎮,與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有著血脈深厚的關聯。1935年春夏,中國工農紅軍在川、滇、黔三省邊境地區進行了舉世聞名的“四渡赤水”戰役。戰役曆時72天,其中在古藺縣轉戰就達54天,而太平鎮,就是紅軍長征第二次、第四次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轉戰的地方。
處處留存長征氣息
古藺縣地方誌介紹,戰國至先秦時期,太平古鎮屬古習國部落和夜郎國,人們將太平鎮叫“落洪口”。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在這一代出兵布陣。明代以後,來自江西隴南縣太平堡的商人朱複桐,為紀念先輩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傳道,將“落洪口”更名為“鹿平場”。後來,朱氏後裔為了懷念家鄉的“太平堡”,又將其易名為“太平渡”,沿用至今。
依山而建的太平鎮,俯視著一處有點蒼涼的碼頭,碼頭上青石依舊,而刻在青石上的印痕卻被歲月的流水衝洗得格外潤滑。這個碼頭,就是著名的太平渡,也叫紅軍渡。
20世紀30年代初,小小太平渡,不經意改寫了中國命運的曆史: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和黔川地方軍的追堵,在川黔滇三省邊界四渡赤水,紅軍第二次、第四次渡赤水時,就是從古藺縣太平渡過河的。
那天下午,霏霏細雨中,我們沿著石階攀上山腰,來到太平渡陳列館。陳列室裏,兩百餘件文物擺放得井井有條,紅軍號譜、紅軍醫書、紅軍手榴彈、紅軍印、蘇維埃紙幣、銅幣、紅軍盆、擴軍宣傳畫等曆曆在目。
遠離城市塵囂,群山環抱中的太平鎮處處充滿長征的氣息,紅軍渡口、長征街、長征大橋等以紅軍長征命名的建築隨處可見。這裏,也創造了許多與紅軍有關之“最”——“四渡赤水”次數、渡口最多,收養、救護紅軍傷員、失散人員最多,幫助紅軍渡河、當向導、籌軍糧、搞宣傳的人最多,紅軍留下的遺物最多,紅軍留下的故事最多……這裏的孩子們,因長期浸染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從小受到許多“正能量”教育,個個都很淳樸,他們見到外地人,總是機靈而熱情地打招呼,還主動當向導講解“紅軍故事”。
“四渡赤水”勝利地
在太平鎮,幾乎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是用烏黑色木板做成的。八十年前的那個春天,紅軍往來飛渡赤水河,麵對敵軍飛機大炮的轟炸,鎮上群眾自發組織起來,冒著槍林彈雨用小木船和門板搭成浮橋,輸送紅軍戰士渡過赤水河。大部隊渡河後,後衛部隊及船工們迅速將繩子割斷,撤離船隻門板,切斷了尾追敵人的去路,取得太平鎮阻擊戰的勝利。
紅軍“四渡赤水”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戰例,太平古鎮,也因此成為赤水河流域最具悲壯色彩的地方。
鎮上,居民杜樹清老人興奮地向我們講起“分果實會場”的故事:1934年農曆臘月,紅三軍團一部首次進駐太平鎮,鎮上未逃離的群眾對紅軍的到來心存疑慮,紅軍打開地主朱蜚聲家的糧倉,開倉分糧,殺了肥豬,抄出財物。那天,紅軍幹部找來打更匠周國清,請他鳴鑼通知群眾來鎮中心榮盛通鹽號集合,群眾先是怕來,直到周國清第三遍鳴鑼通知後,人們才打消顧慮,從四麵八方趕來。紅軍將糧食、豬肉和財物分給鎮上群眾。老周特別高興,分肉的小戰士說他辛苦了,多分一份,別人一人一塊豬肉,周國清一人得了兩塊。此後,榮盛通鹽號前的院壩,被太平古鎮的人稱為“分果實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