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餘載金融路 專業服務社會
封麵故事
作者:鄧麗雲 楊舒霞
馮誌堅先生是香港金融行業的風雲人物、資深專業人士。他六十年代入職銀行界,四十餘年,長期從事銀行、金融外彙、證券期貨金融服務。作為由基層做起的金融行業領軍人物,他熱愛行業,在金融外彙業務有很多的創新,為中銀集團業務開拓建樹頗多,同時於工作中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也親身參與和見證了香港金融行業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並捍衛著香港金融行業背靠祖國的輝煌發展。
話題從近月內地股市大幅波動,狂升暴跌現象說起。馮先生首先回憶了過去的難忘經曆。他在香港中銀集團工作了近四十年,經曆過幾起金融市場的大風大浪,他親身參與過幾次驚心動魄的市場挽救行動,既感激動又感自豪。1987年股指期貨的股災,令股市停市四天,衍生產品給市場帶來災難性的破壞,他代表機構參與了“救市”。1997—1998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香港金融市場受到嚴重衝擊,馮先生在股市期指陣地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參與擊退海外對衝基金,投機大鱷的市場操控活動,完成了漂亮的一仗。其他還有黃金、港元風潮,銀行擠提等。他與行業一起成長,在曆經風浪和磨練中加深了對金融行業的認知,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2007年10月,馮先生其時已不在集團的崗位上,他於恒生指數造高至31000點時,在某次中資高層內部研討會上又發了“狠話”:“不顧美國次貸危機,盲目炒高,升多少將跌多少!”後來市場的變化也印證了馮先生的判斷。馮先生最近獲得亞洲知識管理學院(ACKM)頒授“榮譽資深院士”稱號,也是學院對他市場功績的認同。
這回內地出現的股市動蕩,與過去香港幾次股災如出一轍,但由於內地股市規摸大,每天成交量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參與的股民人數眾多,活躍戶口達5000多萬戶,投資股民呈年輕化趨勢。馮先生分析說,許多股民是以高額配資、高杠杆等高風險炒作與眼花繚亂的場內外衍生產品基金機構、專業大戶炒作交織在一起,由於投資者的不成熟,經驗淺,易受牽引“忽悠”,市場顯得隻有“規模”卻無深度和承接力,故散戶有被“洗劫”的感覺,完成了一次快速的“財富再分配”,這個教訓似乎無可避免。有望內地市場決策者和市場監管者這些遊戲規則製造者日後更小心地去應對。
對於投資者趨向年輕化,馮先生作為專業人士建議大家理性看待投資理財,不要讓投資變為投機,不盲目跟風,遇到事情不要走極端。他分析說,這幾個月的市場震蕩對三十到五十年齡階層的,包括很多專業人士、中產階級影響深遠,畢竟財富的積累不是這樣得來的,“貪”字容易變“貧”字。
要提高金融市場的深度,首先是提高各中介機構人員的素質,要夠專業,要經得起市場的風浪考驗,要對投資者負責,不為傭金管理費收入而鼓勵炒作。尤其做信託、接受別人委託幫忙投資,專業心態、道德品質更加重要,不管是每個基金經理,還是整個資產管理業務、理財都要堅持這個原則和宗旨,不是說說而已。
金融市場麵臨著一個大的改革,雖然過程會很艱難,國家培育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磨練。這個改革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根植於中國金融市場環境特色的土壤,是由中國的投資者參與的,不能簡單把西方市場的東西生搬硬套。
中國逐步走向國際化舞台,越來越舉足輕重。加上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尤其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方麵必須繼續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未來之路肯定是光明的。
一帶一路戰略給香港新的發展機遇
實際上,馮先生隻是離開中銀的工作崗位,個人並沒有退休,近十年他還在參與香港金融市場的開拓,除了不停地為香港和內地知名大專院校出任客席講師,推介香港金融資本市場外,今年七月份,又見到他作為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永遠名譽會長,參加了黃金“滬港通”的開通儀式,七月下旬,馮先生又在新加坡參加了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拜訪新加坡黃金同業的業務考察交流活動。他說:“黃金是非常重要的、帶有金融性、貨幣性、消費性的大宗商品,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市場,黃金又推動著礦業、冶煉、深加工、倉儲、物流、保險、借貸融資、市場交易和相關環節。大家都想在中國的市場裏分一杯羹,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在大環境裏促成香港業界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