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
第一課
1.距今約70-20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2.北京人已經能直立行走,手是勞動的器官,發展較快。
3.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會製造石製工具,使用了天然火,天然火促進了體製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5.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這是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成形式。
第二課
1.距今約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
2.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居民已種植粟;飼養豬、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3.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稱為彩陶。
4.至今約7000多年的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5.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已種植水稻;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6.河姆渡居民住在幹欄式房屋裏。
第三課
1.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
2.炎帝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
3.距今4000多年前,炎帝和黃帝曾聯合打敗以蚩尤為首的部落。
4.炎帝在“阪泉之野”一戰中戰敗,而後歸順黃帝,炎、黃二部族走向聯合,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通過推舉產生部落首領的辦法被後人稱之為禪讓。
6.堯舜時期,禹是傳說時代治水的英雄。
第五課
1.禹把全國劃為“九州”,並鑄造象征最高權力的“九鼎”。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曆史。從此,王位世襲代替了禪讓製。
2.夏桀殘暴,商部落首領湯打敗了桀,建立商朝。
3.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此後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後代又把商朝稱為殷。
4.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5.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擊敗商朝軍隊,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6.西周時建築物開始使用瓦。
7.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亡。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第六課
1.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編織起由中央向四周擴散的控製網絡,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係,推動的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2.西周時,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種特權的貴族。
3.平民是農業和手工生產業部門的主要勞動者。
4.努力毫無人身自由,經常被殉葬。
5.為了鎮壓反抗,製定了嚴酷的刑法。
6.禮儀教化起到維護等級製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七課
1.春秋時期,狼煙四起,群雄爭霸,出現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2.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在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會盟,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戰國初年,晉國分裂成趙、魏、韓三個國家,他們與原有的齊、楚、燕、秦並稱為“戰國七雄”。
4.齊、楚、燕、趙、魏、韓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為“合縱”;秦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為“連橫”。
第八課
1.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行耕作。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2.商鞅開始變法。經過變法,秦國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第九課
1.出土的甲骨卜對研究商朝的曆史有重要價值。
2.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第十課
1.孔子,春秋末年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孔子還是偉大的教育家,開始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3.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麵。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不同學派成為“諸子百家。”
第十一課
1.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閩江流域諸城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編鍾表明,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水平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第十三課
1.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大破趙國軍隊,坑殺趙軍士卒。
2.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定都鹹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
3.陳勝和吳廣率眾起義,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朝的統治,建立張楚政權,是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第十四課
1.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2.秦朝開創了集權統治製度。
3.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
4.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又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製度。
5.秦始皇為了防禦匈奴進攻,修繕舊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場一萬餘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
第十五課
1.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史稱西漢。
2.董仲舒建議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漢武帝采納了這個主張,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3.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
4.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製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成為“十三州部”。抑製和打擊地方豪富。
5.長安位於今山西西安西北。
第十六課
1.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
2.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當時貫穿東西的交通線,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細亞,直到歐洲,有絲綢之路的美稱。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第十七課
1.西漢時期,發明了紙。
2.東漢時期蔡倫降低了造紙成本,改進了造紙術,將他改進的紙稱為“蔡侯紙”。公元3-4世紀,紙在我國已經相當普及。
3.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錄》。奠定了重要醫療學的基礎,後世尊稱他為“醫生”。
4.華佗研製成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被人們譽為神醫。
5.《九章算術》標誌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係的形成。
6.第十八課
1.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2.東漢後期,形成了道教。
3.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4.我國雕塑藝術有了重大發展,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第二十課
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於200年打敗了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此戰後,曹操統一了黃河中下遊地區。
2.208年,爆發了有名的赤壁之戰。
第二十一課
1.東漢末年,北方社會動蕩不安,為躲避戰亂,北方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後期,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
2.三國時期,蜀錦有名。
3.灌鋼法的發明是冶煉技術的一大進步。
4.江南的青瓷碗燒製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5.建康城人口達到百萬,是當時經濟最活躍的一個都市。
第二十二課
1.匈奴、鮮卑、羯、氐、羌在曆史上合稱五胡。
2.北魏孝文帝順應曆史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3.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要求(南遷的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提倡與漢人通婚。
第二十三課
1.祖衝之是南朝宋、齊之際著名的科學家,他在數學研究,特別是在計算圓周率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計算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