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負債主要有三種:
1.營業性負債,包括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流轉稅及預收賬款等,這些負債不計息,可無償占用一段時間;
2.融資性負債,包括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及應付債券等,這些負債必須按時還本付息;
3.分配性負債,包括應付股利、應交所得稅等,這些負債一般是有盈利才會發生。
會計上的前世今生
在建工程是固定資產的前世今生,研發支出是無形資產的前世今生。有趣的是,金融資產上的投資收益居然有兩個前世今生:一個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另一個是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為什麼呢?原因是公允價值準則在作祟,它把一個前世今生安排住在利潤表中,另一個前世今生安排住進了資產負債表中。
無形資產的前世今生
在建工程指的是正在建設但尚未竣工的建設項目,可以看作固定資產的半成品,那麼無形資產有沒有類似的半成品呢?有的,它就是資產負債表中的“開發支出”項目,它是根據“研發支出”科目中所屬的“資本化支出”明細科目期末餘額填列的。
如果說在建工程是某些固定資產的前世今生,那麼“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就是某些無形資產的前世今生。
“房子”在會計上的稱呼五花八門
在生活中對於“房子”這種東西一般統稱為“房產”,有關房子的事兒叫“房事”就可以了,但具體到財務,就比較複雜了,究竟叫什麼,得看它具體是用來幹什麼的,用途不一樣,財務上叫的名字也不一樣。比如建造的房子,沒有完工前叫“在建工程”;完工後,如自用,叫“固定資產”;如拿來銷售,叫“開發產品”;如拿來出租,則叫“投資性房地產”。如果房產用來投資入股,也可以叫做“長期股權投資”。
折舊對於現金流量表並沒有多少意義
折舊的概念隻是相對於利潤表而言的,它將過去的現金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分期再折成費用的形式進入利潤表;對於現金流量表而言,就不存在折舊的概念了,這些現金在支出的當時就全部進入了現金流量表。
因為折舊與現金流量沒什麼關係,因此,從淨利潤出發倒推現金流量時,就要將這些折舊加回去,因為這些現金支出早在購買固定資產時,就已經在現金流量表中全額反映了。
如何理解發出存貨的三種計價方法
有人問我如何理解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我說,你吃飯時,有剩飯和新煮的飯,你先吃剩飯就是先進先出法;你先吃新煮的飯就是後進先出法;如果隻吃新煮的飯可能吃不飽時,你再加上剩飯,將它們合在一起混著吃,就是加權平均法。
利用“分解法”去理解材料成本差異
總有朋友覺得材料成本差異難以理解,故在這裏統一解答如下。
材料成本差異是將計劃成本調整成實際成本,也就是實際成本超支時等於計劃成本加上材料成本差異,節支時等於計劃成本減去材料成本差異。做賬時不就是將借記的“原材料(實際成本)”分解成借記“原材料(計劃成本)”、借記“材料成本差異(超支)”或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節支)”嗎?發出原材料分攤時,道理是一樣的。
結轉發出領用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按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超支額,借記“生產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委托加工物資”、“其他業務成本”等科目,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節約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會計上的“雙開”
“雙開”就好比對資產全額計提減值準備,從資產中剝離出去;同時,作為資產減值損失,從利潤中剔除出去。這就是會計語言中的“雙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