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民營科技企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例如,中國科協、國家科委、北京科委以及眾多的學者都對民營科技企業進行過定義。在眾多的定義中一般都包含以下兩個要素:一是民營機製,即按照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原則創辦和經營;二是科技型企業,即以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為主要內容,進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谘詢、技術服務以及新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技工貿相結合為主要業務的知識密集型企業。
本書的觀點是:所謂的民營科技企業,主要是指財產關係上沒有政府投入,運營機製上實行民營機製的新型科技企業,企業以科技人員的組成為主,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科技企業大多都是民營科技企業,主要原因是科技企業所承受的風險比較高、產品更新比較快、企業運作比較靈活,相對來講民營機製更適應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靈活競爭需要。
浙江省的民營科技企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醫藥、計算機軟件、新材料等高新技術企業,例如UT斯達康、恒生、信雅達、中程科技、康萊特製藥等;二是由傳統行業改造或轉產而來的企業,例如正泰、飛躍、華立、萬向等企業。據不完全統計,浙江省有76.41%的民營科技企業是由傳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為民營科技企業的。通過分析,筆者認為浙江省民營科技企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1.有明確的通過創新開拓來引導和占領市場的戰略意圖。創新是民營科技企業的生命線,要想得到快速的成長、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必須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浙江省2001年專利申請12828件,授權8312件,均居全國第二位,其中95%以上是由民營科技企業及其科技人員申請的。
2.企業擁有比較雄厚的研究開發實力,科技人員比例大。民營科技企業迅猛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研究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研究開發為主體,一頭連接市場,一頭連接研發,從而較為成功的克服了技術與經濟“兩張皮”的頑症。據浙江省科技廳2000年對1756家民營科技企業的抽樣調查,企業技術開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2.95%,是大中型企業1.11%的2.6倍。其中技術開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5%以上的企業有649家,占全部統計企業的37%。
3.在運行機製上,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融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內部具有良性的運行機製,經濟實踐中民營科技企業新的運行機製就是產權運營機製。研究發現,民營科技企業大都十分注重企業的產權運營,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製已經不僅僅限於高工資、高獎金的實施,更注重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和知識產權參與投資,用股份和股權使科技人員的利益與企業的效益緊密地掛鉤,逐步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
4.民營科技企業財務關係中沒有政府投入,均為民間投資。技術投資是其顯著特點,因而企業擁有嚴密、靈活、高效的組織結構。大部分民營科技企業的組織架構是適應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特殊需要的。
5.在企業成長模式中,主要是貿易起步模式。民營科技企業相當一部分是從營銷起步,營銷能力較強,以貿易補技術,逐漸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企業也由傳統行業的企業改造而成的科技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