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案例教學法”在新聞寫作課中的應用
教育論叢
作者:周怡
摘 要:新聞寫作課是新聞專業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在諸多的教學方法當中,案例教學法無疑是使用最廣泛、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本文就作者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案例教學法”在新聞寫作中的選擇和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新聞寫作;教學過程
作者簡介:周怡,新餘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8--01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陳小川曾指出過:“新聞教育應該借鑒MBA,多搞案例教學,不是用概念去串案例,而是逐一地講案例”。新聞寫作課是新聞專業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業務實踐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在諸多的教學方法當中,案例教學法無疑是使用最廣泛、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僅有的新聞理論講解遠遠不夠,如果隻是枯燥寫作方法告訴學生,而沒有實例來證明的話,學生的理解就不會深刻。在實踐性很強的知識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是非常重要的。案例教學通常是以呈現的新聞事實為基礎,讓學生在活生生的新聞事件中去理解新聞寫作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當然也就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應該如何實施案例教學?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學經驗。
一、案例的選擇
教材老化是新聞寫作教學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一些案例比較陳舊,同時,許多教材引用的案例篇幅很長,內容不貼近生活,不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與興趣。鑒於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如何去搜尋合適的,並能夠廣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就成了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1 .媒體的作品的分析
筆者經常關注國內外媒體的新聞報道,如《南方周末》 《羊城晚報》, 《江南都市報》《華爾街日報》等。從中選擇新,近,實的報道。新,就是新近發生的,被人關注的報道,新的事物比舊事物總會給人帶來新鮮感。所以做好是采用最新的突發性事件做樣本。近,從與學生地理、心理、利益、年齡及厲害關係近等方麵來選擇。一般情況下,離讀者身邊越近、關係越密切的事,就越為他所關注,新聞價值也就越大。這是因為,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強度、對比差異、時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心理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定勢。如在教學中,我通過不同媒體對“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報道,給學生分析新聞寫作的角度,等等,都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第三,多選實的,少選虛的。即所選案如有圖片說明或實物的,盡可能將圖片或實物展示給學生。眼見為實,而聽為虛,實物最具有有說服力。僅僅停留於口頭和文字表達的案例是不夠的,不如實物實在,不能給人的深刻的印象。如在講解《南方周末》報道時,盡可能把報紙實物展示給學生。
2 .學生們作品的分析
把學生的作品和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往教師隻是單純地點評學生作業,把學生優秀的作業可以當做範文來講解。我的教學方法是把往界和現在在讀的學生作業,畢業設計以及在校報上發表的作品作為案例作為講解。鑒於新聞理論中的“接近性”,這樣往往能提升他們的聽課興趣,並加深他們對一些新聞寫作理論的理解。在多年的教學經曆中,我也發現,學生的作品大多數來自校園,其新聞事件,人物與學生可謂是零距離,從而增加課程的吸引力,使學生踴躍參與,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